当前位置:王冠小说>都市言情>富矿> 第366章 东欧人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6章 东欧人才(1 / 2)

关于中国技工的问题,杨东升听过很多说法。

别的都不说了,就说其中最奇葩的一个,这是前世杨东升从一个技工学校的老师那听到的。

记得当时那位老师是这样说的,“中国的技工水平低,主要是因为不信教,没有信仰,所以道德低下,工作不负责,进而导致产品质量低下。”

后来杨东升了解到,在技术工人圈里,持有这种观点的老师,貌似还不在少数。

杨东升建议他们都去印度看看,那是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国家。

说实话,杨东升不知道中国技工问题该怎么解决,但是也知道德国的技工培训体系世界闻名。

虽然东、西德分裂了几十年,但是德国技工培训体系是二战前就确定的。

1876年,德国颁布的《工业法典》中,就对职业教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938年德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实行义务职业教育……东、西两德的技工培训体系其实大差不差。

“舒尔茨先生,你的那位朋友会说汉语吗?”杨东升问。

这一点是必须的,总不能给每个老师配一个翻译,这个年头翻译可是高级人才,而且德语属于小语种,哪找那么多德语翻译去?

“他不会!”奥拉夫·舒尔茨摇了摇头,“但是我妹夫会!他跟我一样参加过中国工厂援建,他先认识了我,才认识了我妹妹!”

第二天,杨东升就见到了奥拉夫·舒尔茨的妹夫。

这老头也过的不如意,一大早就赶去郊外买便宜菜,杨东升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见到他。

奥拉夫·舒尔茨的妹夫就是那所倒闭的技工学校的校长,因为常去那所技工学校,奥拉夫·舒尔茨才跟那个正在当清洁工的老师成了朋友。

虽然已经多年不说汉语,但是奥拉夫·舒尔茨的妹夫还没有把这门语言完全忘记,聊了没多大会,老头就习惯了,他的汉语说的比他大舅哥还好,去教书完全不是问题。

杨东升说明了来意,奥拉夫·舒尔茨的妹夫却对去中国有些抵触。

他年龄大了,儿子、女儿、孙子、外孙都在德国,不想再跑去地球另一端的中国,不过他倒是能给杨东升介绍几个会说汉语的其他老师。

这些人不但有技工学校的老师,还有大学教授。

1970年,西德各州一致决定所有大学免收学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东德大学更是免费,两德统一后,大学也是继续免费。

德国大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州政府财政。

统一后,东德各州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虽然各大学还不至于倒闭,但是大学经费被一减再减,教师收入大幅下降不说,项目也被取消,甚至有不少老师被辞退。

刚统一的时候,还有老师听了西方的宣传,跑去西德,跑去美国。

但是西德、美国不缺老师,而且由于历史的关系,那里的人非常敌视他们,除了极少数大牛,这些跑出去的教师大部分都混的不如意。

别说技术学校的老师去当清洁工,堂堂大学教授当了清洁工、服务员的都不在少数。

也许是在外面实在混不下去了,最近一段时间,又有不少人返回了东德,这些人如果知道自己能继续执教,肯定有人愿意去中国。

不仅是东德,还有东欧其他几个国家,甚至连鼎鼎大名的莫斯科大学,现在也是人才大量流失。

这些国家的的遭遇,比东德人还惨。

德国是西方国家的重要成员,统一后东德就算过的再差,好歹还有联邦政府兜底,东欧其他国家可没有这待遇。

听到这里,杨东升不由想起前世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笑话。

在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两名教授为了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两人都坚持自己的解题思路才是最好的,争了半天也没争出结果。

这时站在旁边等着打扫卫生的清洁工终于看不过去了,走上前——刷刷刷几声之后,黑板上出现了一个明显优于两位教授的解题思路。

两位教授看过之后大感佩服,但是又觉得奇怪,一个清洁工怎么会有这么高深的数学造诣?这水平当大学教授都够了。

这时只见清洁工一笑,“你们说对了,在当清洁工之前,我在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当教授。”

科学技术上的东西不同于其他,它是真正的世界通用的。

杨东升一时倒是不急于请奥拉夫·舒尔茨和他妹夫去中国了,奥拉夫·舒尔茨和他妹夫都算是东德时期的较高层人物。

冷战时期东欧几个国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刚才听他们谈话就知道,他们在这几个国家有非常不错的人脉关系。

杨东升请他们出面,帮忙自己招聘这些东欧国家的失业教授、工程师、技术工人。

对于这种事,杨东升早有经验,当初在沪上买房子的办法可以直接搬过来。

每介绍一个技术工人,经测试合格之后,介绍人就能得到500美元,副教授1000美元,教授2000美元。

招聘小组的工资另算。

一流人才肯定都被美国、西德留下了,但是就算只能挖来一批三流专家,比现在杨东升手下,技工学校和专科学校那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