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龙叔叔,你觉得这帮少年兵如何?”王易问了赵云一句。
“少使君,云可不敢当叔叔这个称呼,叫我赵云就可。”赵云先是这么说了一句,然后道:“这些少年里,那个丁奉不错,以后可能会是大将之才,可是这么多人,不太可能都成材。如果是练兵的话,把精力用在十几二十岁的精壮身上,更合适一些。”
王易点点头。
这几乎是正常人会有的看法。
养这种少年兵,一般来说,只有一种原因。
那就是蓄养死士。
从小训练起,各种恩义,各种培养,要的就是关键时刻,要么去刺杀敌手,要么去保护主公,一般一些豪门大族都会培养这样的死士,而这些死士往往也是忠贞不二。
可是那也只是小规模的,没有听说谁大规模的培养死士的,同时也是从极小的时候就开始控制对方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有更好的效果。
这些十岁的孤儿们,年纪不上不下的,培养士卒浪费了,培养死士年纪又太大了。
可是实际上,王易并不是要培养死士,而是为未来准备的班底。
十岁开始就培养的职业军人,当然不会是在一线冲锋,随随便便就填了战壕的普通士兵。
而是拥有技能,可以指挥部队的军官。
水准高的,是高级军官,水准差一点的,是基层军官。
更重要的是,这些少年的存在,将会是将来军校的雏形。
而他自己,就是这个军校的校长。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大量的基层军官,会让刘备的军队更加的精干。
王易也不担心尾大不掉,不管是刘备还是自己当这个校长,那么就是这些军官效忠的对象了,而他们作为同学相互之间拉帮结派虽然也难免,可是现在的军制注定了,他们之间就算是拉帮结派,也不可能集体造反。
更何况这种军校还不会只有一家,到时候王易要开,相互牵制之下,当然就更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而且还能够通过军校,将高深一点的文化,普及开来。
之前退伍的那些军人,可以将基本的文化普及开来,而这些预备役的军官们,则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学习一些更高深的知识。
这年头文官武官之间的分际,其实一点都不明显。
诸葛亮的出师表名垂千古,诗词文章无一不精,然而一辈子却在带兵打仗,周瑜倜傥风流,精通音律,却也是名将之资,鲁肃、徐庶、庞统、荀攸、陈宫、陈登、沮授……这些文人哪个不是率领大军,驰骋疆场过?除了很少个人冲锋陷阵之外,比那些著名的武将,都差不到哪儿去。
汉儒和后面的儒生,都不太一样,君子六艺,那可是从来都没有放下过的,就别说还有很多以”大复仇”和”大一统”为标杆的公羊派儒士了。
这年头文人带兵,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这些将来会成为军官的少年们,同样可以将比较高深的文化,传播开来。
军事方面的,文学方面的,生活方面的……
孔子之所以伟大,不光是因为他是思想家,政治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是第一个教育家,将教育扩展到普通人身上,所谓有教无类。
然而秦汉以来,教育的成为一种被垄断的手段,以至于阶层流动极其的不明显,下面的英杰看不到上升的途径,上面的显贵不了解下面的情况,以至于强盛的汉朝,就那么不知不觉地不觉地走向了衰败。
王易现在要做的,就是圣人曾经做过的事情。
他当然不是想自己做圣人,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统治更容易一些罢了。
既然来到了这个朝代,王易不可能傻乎乎地搞什么三权分立君主立宪之类的,
任何政治体系都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够真正的有效。
没有足够的粮食产量,妄想拓土开疆,那就只能是空想,没有足够的运输效率,想要将统治深入到乡间,那同样也是妄想。
衣食住行,这几样不解决,就想要掌控整个国家的行政权力,这同样是不可能的一事。
不过现在王易掌握的技术已经很可观了,农业技术和占城稻的获得,让粮食产量大大丰收,水泥技术和钢铁的大量炼制,让交通变得更方便,也有了前提,这样的话,将来朝堂上的指示要传达到帝国的任何一个角落,就有了可能性。
可是再好的技术和体制,也要靠人来执行,所以哪怕现在似乎显得有些早,王易也要未雨绸缪地先做准备。
“子龙将军,如果接下来你有空的话,可以没事去教教他们,教他们骑术枪法之类的,我师父还有三叔和孙伯符也没事就去教教他们的,让他们成长得更快一点。”王易对赵云道。
“没问题。”赵云点点头,他虽然三十出头了,可是还是个单身汉,也没有家室之累,闲下来去教教这些孩子们也很正常。
不过他还是有个别的想法要对王易说。
“少使君,我在徐州也待了一段时间了,可是有事,还是不吐不快。”赵云道。
“哦?子龙将军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我父的左将军府三日一朝会,从来都是畅所欲言的,有问题指出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