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晔的话,王易倒不是太在意,毕竟人孙策可是几乎赤手空拳就打下了整个江东,灰常之牛叉,自己的这些成绩,的还是借力打力,没有进行过真正残酷的战争。
而孙策就不一样了,带着千余人下江南,然后硬生生地生生地打出这么一片基业--尽管现在他还没有一统整个江南,然而实际上,不管是刘繇还是严白虎他们,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和孙策对抗了。
如果不是刘备已经正式把手伸进了扬州,孙策只怕早就出兵,拿下刘繇严白虎这些人了。
现在孙策身边的猛人也不少,文士少一点,也有江东二张,武将就是程普黄盖韩当周泰蒋钦陈武凌操这些人,也算得上是兵强马壮。
“孙策手下的人马其实不少,吴景和孙贲去投奔他的时候,都带了上万兵马,加上他在吴郡和会稽等地招募的子弟兵,还有他父亲之前的一些旧部,孙策的核心兵马有差不多三万人,还有江湖之间的那些豪杰水贼们,都很仰慕他,投奔他的人也不少,这些人都各有部曲,平时散落在各地就食,一旦要出兵的时候,旬日之间就可集结五万人马出兵。当然,如果真集结这么多人马的话,那么各地就没有什么镇守的力量了。”
王易微微点头,现在孙策在江南的最大麻烦,其实不是刘繇与严白虎这些人,反而是当地的士族--所谓吴郡四姓,顾陆朱张,各地豪强,基本上都与这四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孙策,他们并没有持欢迎的态度。
原因很简单,孙策下江南,身边的核心力量,没有一个是江东本地人。
孙坚留给他的三位老将不用说,两个北方的,一个荆州的,吕范是汝南人,二张都是徐州人,周泰蒋钦凌操陈武虽然都是江东人士,可是他们都是水匪之流出身,和江东大族,没什么关系。
甚至像当时帮助孙策的周瑜,也是庐江人,江南和江北之间的矛盾,也不小。
面对这种不欢迎的态度,孙策是没有时间用耐心来感化他们的,所以孙策的做法很简单,那就是杀。
“孙策转斗千里,尽得江南之地,诛杀豪杰,威名震于邻国。所诛者,皆英雄
豪杰能得人死力者。”
短短几句话,把孙策能够短时间内平定江南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
那些能得人死力的豪杰,和王易之前对付的那些豪强们,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大族的支持下,据地自守,不服调配。
他们在本地都有很大的潜势力,而且因为有后台,所以对孙策不假颜色。
孙策没有时间来感化他们,所以他就把他们全杀了。
所有的豪强首领,都被杀掉,余众强壮的,选入军中,羸弱的,在本地继续当民众。
在这样的屠杀之下,江东的士族胆寒了,除了陆家继续和孙策对抗,陆康就是守庐江的时候病死的,当时攻打庐江的,就是孙策--所以陆家一直在坚持抵抗,以至于人丁凋零,只剩下了陆绩和陆逊最有名望,一直到孙策被许贡门客刺杀而死,陆家才算和孙家缓和了关系,陆绩陆逊先后出仕。
现在这个时候,孙策和东吴当地士族的矛盾,几乎是最大的。
反而是他被刺杀之后,继任的孙权在张昭等人的提议下,采用怀柔的政策,才逐渐得到了江东士族的接纳,不过也有个后果就是东吴政权和江东士族开始彻底地绑在了一起,双方越发的亲密,孙权亲自去拜见顾雍的母亲,以顾雍为相长达十九人,朱桓的部曲一度超过了万人,这已经是东吴全部军力的一成了,陆家更是一门出了两个相、五个侯、十名将军……
甚至在东吴政权覆灭之后,江东的士族依旧能够在江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延绵不断,反而四川在蜀国灭亡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够拥有什么出色的政权了,蜀汉对士族的压制,一直都是做得非常到位的--所以他们最先灭亡。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易反而是非常欣赏孙策的,他的做法,对抑制江东的豪强士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当然他的本意可能不是要压制士族,而是因为本地的士族不支持他,所以他希望用自己从江北带过来的那些人成为新的士族,那些人和孙家的关系更加的紧密,在本地又没有什么别的势力,自然用起来更顺手。
不然他也不会采用部曲屯田这种制度,他麾下的将领,除了是领军大将之外,还是大地主,孙策大量的将土地赏赐给作战有功的将领,那些将领统领的部曲,就和他们的士兵差不多,而那些土地上的产出,就足够将领来供养这些士兵,用
这种方法,让将领和土地的关系更加的密切,世袭领兵,也让他们作战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更加的勇猛,同时还在江东插下了一个又一个的钉子--这种做法有点像朱元璋的军户卫所制度,以军户来抑制本土豪强,只不过军户制度迅速崩坏了而已。
这种做法,就是给各地的豪强身边插下了钉子,等孙策什么时候把这些钉子插满,一声令下,就可以把当地所有不听话的豪强和士族,全部连根拔起!
不要以为这种事情,孙策做不出来,他在江东这几年,可能杀的人比之前所有人杀的人都要多。
这是一个勇猛的,看准了方向就绝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