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艺术家1026 常看常新
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精神内核的深奥与复杂,往往能够挣脱时代束缚,持续不断地带来思考。
常看,常新。
陆潜依稀记得,自己当初首次观看“相见恨晚”的时候,并不是特别触动,他并不否认电影的优秀和美好,但并没有那种扑面而来的感叹与共鸣,仅仅只是感叹着,现实生活是否真的存在那一种纯粹的情感?
然而,再次观看,整个感受和体验却悄然发生变化,难道……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关于“相见恨晚”,许多观众纷纷表示,故事描述出来的情感无疑是美好而动人的,但是否也证明了一件事:
人类,总是喜新厌旧的,“不是自己的总是最美好的”、“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并不是谴责,而是一种探讨、一种自省、一种剖析。
对此,陆潜并不反对,但也不认为是完全正确。
其实,对任何人来说,机械性地不断重复自我,这都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又何止只是爱情如此呢?日常工作也同样如此,撇开那些简单的流水线作业不说,没有创造性的工作也都是在不断重复。
一天,又一天。
一年,再一年。
久而久之,习惯所带来的麻木和僵硬,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项挑战。
生活,也不例外。
无论是夫妻/情侣生活,还是育儿日常,并不是每天都有惊喜、每天都有乐趣的,更多时候都是一种波澜不惊的重复。
与其说是枯燥无味,不如说是缺少变化。
也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总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渴望波澜不惊的平静,一方面又控制不住探索未知的冲动。
就好像未来一样,一边抗拒着未知的到来,一边又期待着未知的变化,惴惴不安地走向即将到来的明天。
面对如此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全世界都找不到百分之百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同样,这也是“爱情”和“婚姻”之间的矛盾根结——
爱情,是探索未知。
婚姻,是保持平稳。
日复一日地沉浸在四平八稳、鸡毛蒜皮的日常里,转眼就被淹没吞噬,自然而然就开始渴望冒险和刺激,打破平静。
但矛盾的地方就在于,跌宕起伏、惊涛骇浪的生活过后,又开始渴望一层不变、风平浪静的普通日常。
一遍,又一遍,如同轮回。
难怪有人说,生活,就在于体验,只有体验过不同的可能、尝试过不同的挑战,才能够确定自己的想法,然后,真正拥抱属于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平静还是冒险,无论是动荡还是日常,都能够坦然面对。
“相见恨晚”,小小地在日常生活里撕破一道口子,探讨了不同的可能,然后浅尝则止,在秩序被打乱之前勒住缰绳。
这无疑是高明的。
但陆潜真正喜欢的,还是电影的设置:
两位主角各自的婚姻都很好,也许缺少激情和火花,但没有任何问题,避免婚姻问题成为一种干扰。
如此一来,电影就能够真正聚焦在两位主角萌生的情感之上,进而对爱情与婚姻展开探讨。
做一个大胆的假设——
如果两位主角在故事的最后,选择了私奔,他们真的就能够幸福吗?他们的结合真的就能够铸就完美婚姻吗?
未必。
两位主角,又或者说观众所想象的,是一个不曾发生也不会发生的“可能”,自然竭尽所能地将所有美好愿景全部叠加在两位主角私奔之后的幸福美满生活之上,但这就好像童话故事里的“幸福圆满大结局”一样。
现实生活并不存在。
公主和王子在一起之后,他们也同样需要面对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婚姻”只是另一个开始。
所以,发乎于情,知乎于礼,然后,止步。
这样,反而更好。
因为两个人都能够怀抱着一个“没有发生的未来”留作念想,尽情将自己所有美好的想象寄托在灵魂深处。
重看,果然观感截然不同,陆潜对电影的喜爱上升了一个档次,并且对自己正在撰写的剧本有了不同想法。
也许,骨子里,他是残忍的——
他以为自己是相信婚姻的,但现在看来,好像又不是。
在“爱情”的电影结尾里,陆潜让两位主角都选择了自己想象中的完美理想伴侣,如同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的相遇一般,他们都以为从此就可以拥有完美幸福的生活。
但陆潜知道,其实,这个选择也就意味着梦幻泡泡破败毁灭的开始,因为他们脑海里那段全新的完美婚姻,并不存在。
一切,都只是想象,全新的婚姻依旧会触礁,兜兜转转依旧会遭遇相同的局面,届时,他们则会绝望:
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曾经选择的爱情,同时也等于放弃了自己;最终选择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形象,结果不仅婚姻破灭,同时自己曾经相信的爱情也已经伴随着那个选择而彻底消失。
这,才是真正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