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三国:从街亭开始> 第048章 街亭战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48章 街亭战毕(1 / 2)

入夜,没有硝烟的天空格外透亮,那是因为挂在黑天上的那轮明月散出的白光所导致的。

那朵朵“黑”云擦过那轮弯月,却也没能阻挡它放出最冷淡的寒光,好不容易能赶上正常的一个夜晚,它可不得豪横一把?

而从上至下,守在街亭的汉军没有任何喜色,相反他们的心情都很悲伤与凄凉。

那是因为什么?

是因为这场战争给他们的心灵与躯体带来了永不磨灭的伤痕,战友的离别、伙伴的逝去、躯体的伤痕……

在他们的心里,街亭之战是大汉与魏国的一场血与躯体所堆积起来的战争,拼得不仅仅是战术策略,还有人的毅力。

此刻,汉军中军帐内。

进入帐中,周遭灯火通明,左右将领分开站定,李休坐在案前表情忧愁,仿佛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他那心中的怒火。

不过他的心理素质要远比先前穿过来的时候好太多,这半个月的适应时间,让他已经深刻了解到什么叫做“生与死”。

“孝然……”这时,站在众人前头的王平忽然露出耐人寻味的表情,“我军伤亡巨大,根据探报消息,敌军营寨已空,想来张郃已然退兵。”

实际上这句话是在给全帐所有将领听的。

魏军退却,汉军以惨烈的代价守住此地,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至少,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且血洒疆场的大汉将士们可以瞑目了。

李休听王平所言并没有说话,而是站了起来,腿脚一瘸一拐地走到右手边的刀架上。

众人盯着他的身体一动不动,仿佛就像是静止了一般,李休要做什么?

只见他双臂缓缓抬起,两手伸直为掌,左手捧着刀鞘末端,右手捧着刀柄正端。

那是属于张韬的刀。

站在王平右侧的马谡表情凝重,眼神间瞬间肃穆起敬,这是对于大汉作战功臣的尊重与敬意。

“诸君,张韬随余征战两年,校场练兵、率队讨贼、街亭血战,其劳苦功高,战功卓著,此乃我大汉将军之典范,身虽死,而魂不灭乎!”

这番言语,是李休对自己的诫言,他要以张韬拼死一搏、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精神来随时要求自己。

战争向来是你死我活,没有任何偏心。

自春秋末期后,礼乐崩坏,战争的含义已经不再是退避三舍而讲道义,而是弱肉强食、狭路相逢勇者胜。

俗称,不讲武德。

而今日李休的举动,不仅仅是要告诫自己要敢于去承担他应该去承担的事情,而且还要告诉这些将领们,死不可怕,怕的是军魂没了。

紧接着,他将那把战刀轻轻地放回刀架,然后又向后退了两步,并以最尊敬的态度向这把刀躬身四十五度抱拳行了一礼。

不仅如此,李休的动作也让他们感同身受,将领们几乎不约而同的肃穆而立,双手紧紧向前抱拳对张韬的刀致意。

将士虽死,而军魂不灭。

转过身来,他看着在场众将,心中万分感慨,可话到嘴中却是说不出来,或许是紧张,也或许是害怕。

“诸位将军,休此番前来助阵,并未有带领诸君共抗魏贼之想,千言万语含于嘴中,却不知如何说来……”

“孝然,此战若非汝,恐丞相北伐亦会因此而草草收场。”马谡的态度与先前狂妄简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谡之过,孝然所指也,且受某一拜。”

忽然,这位向来骄傲自矜、狂妄至极的参军居然会向李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亲兵校尉致以军礼,当真是令人惊叹。

有道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见马谡如此,李休也被他的举动惊得身体微颤,连忙挪步上前抱住他的身体让马谡起身。

“参军这是做甚?”他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对马谡说那些客套话,“此番交战,若非参军领兵杀出,只凭无当飞军阻之,敌军定不会就此而退乎。”

经过几天战场的考验,马谡的气场与风度也都变得极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已经从文官向武将走向过渡期。

若要实现真正的文武兼备,马谡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至少他要深入基层军队,与将士关系打好基础。

而王平这时忽然想到还在偏帐被关押的张休,魏军已经退兵,他的作用已经彻底失去,那还需要将其移交给丞相吗?

“孝然,此人险些乱我三军之事,若以军规当斩立决,将其头颅挂于中军辕门示众。”

要不是因为他的泄密,导致营内布防全被张郃摸得清清楚楚,也就不会伤亡这么多的弟兄。

可军法就是军法,国法就是国法。

张休触犯军法的同时,他也同样触犯了国法,背叛大汉是什么样的下场。

《蜀科》针对叛国的行为也明确标准:凡有将军倒戈向敌,是为叛国,当株连三族,以儆效尤。

要说《蜀科》在历史上的作用,当年魏延被刘禅定罪为“叛国”,《蜀科》律法按照这样的规定对魏延三族进行了屠杀。

也就是说,别有用心的文官误国误民,杨仪的狂妄自大也最终造就他在建兴十三年因酒后乱言而被斩首。

“子均兄,张休叛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