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陈家,陈文川因为儿子的一席话而变的郁郁寡欢,他的眼睛直愣愣的看着因为无人打理而干涸的小池塘,就那么沉默的坐着。
自从帝国大军开入汉城,陈文川便是要求关门闭户,除了他自己和做事稳妥的长子陈子兴,其余人都不得随意外出,更不能参与政事,毕竟他的内心深处是倾向于朝鲜大王李柏的,无论是士大夫所受的儒家教育还是对于先王的感恩都是如此,但经历了诸多变故的他已经明白,这不是他能左右的事情,现在还有谁能对抗的了如日中天的帝国呢。
随着朝鲜局势的逐渐稳定,深居简出的陈文川以为风波已经过去了,虽然他没有做到朝鲜先王临终托付,保住李朝的江山社稷,但至少李柏是安全的,他虽然要入朝请罪,可陈文川知道,千金买马骨之下,帝国天子非但不会惩治李柏,还会给予恩封荣耀,原本的朝鲜王位又如何,不过是个享受亲王待遇的郡王衔,受登莱巡抚制约,这一次去京城,说不定可以受封亲王。
面对泰山崩溃时的无力和李柏这块遮羞布的存在让陈文川心底已经放下了,但是他也没有兴趣加入帝国朝廷享受什么荣华富贵,那有违他做人的准则,而且陈文川也不想再招惹什么是非了,再怎么说,自己也是士大夫出身,而帝国对士大夫是最为残酷的,在陈文川的心底,于这乱世保住一家平安才是要紧的事情。
“不,我不能去。”陈文川呢喃着,打定主意绝对不随李柏前往京城。
打定了主意的陈文川决定给自己找一条退路,他知道,自己名声在外,自家是不会被轻易放过的,于是在当天中午,陈文川便是独自一人骑着驴出了汉城,到了城外一处灵光寺,他与寺庙主持智云和尚是多年好友,以往几次托庇于寺庙之中,平日也没少布施金银。
其实智云和尚曾是辽民,逃来朝鲜的,进了这灵光寺中,因为语言问题,平日里也是深居简出,少有露面,但是这一次却不一般,陈文川到了山门口就见智云和尚在门口忙碌接待,如知客僧一般,而进进出出的人着实不少,衣着华丽的富商有,衣衫褴褛的乞丐穷苦也多,智云和尚见到陈文川,擦了擦汗:“阿弥陀佛,见到陈施主安康,老衲也就放心了。”
“多谢大师关怀。”陈文川下了驴子,也向智云问好,但不曾想有个半大小子背着一捆藤蔓经过,因为山藤太长,刮到了陈文川的肩膀,陈文川差点滚到一边,那小子眼见惹了祸,站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好。
“你去忙吧,这是老衲朋友,也不会怪你。”智云和尚用熟练的朝鲜话对那小子说道,然后对陈文川说道:“老友,实在抱歉,人太多了,差点伤到你。”
陈文川道:“正是乱世,寺庙里总是多些人。”
这倒也是事实,但凡有战乱灾荒,贫苦之人往往托庇于寺庙,而经历了灾祸的人也更愿意到寺庙烧香拜佛,以求神佛保佑。但智云和尚的话却让陈文川大吃一惊:“这次不同,这些孩子是朝廷摊派来的,我这佛门向善之地,是推脱不得的。”
原来寺庙里来来往往的孩子和穷苦人并非躲避战乱而来的,而是被朝廷分摊来的,先把这些人安顿住在寺庙之中,分发米粮、被褥和衣服供养,而寺庙里的和尚则负责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教授他们学习藤编、制席、泥瓦砌筑,以及简单的木工,当然,还要教授汉语,等这些人有了一技之长,身体也健康强壮之后,就会登船,迁徙到海外行省,这既是朝廷交给灵光寺的任务,也是寺庙养赡贫苦的善举。
“我在城里听说,朝廷和理藩院都在倡导百姓移民北疆,听说还给盘缠米粮,到地分田亩,给种子耕牛,这些人怎么不去呢?”陈文川满脸不解。
智云和尚道:“千里迁徙,非得家人亲友相互照顾,才能安然抵达,而寺庙里这些人都是无亲无故的孤寡,亦或者刑余之人,无有依托,怎么迁徙?”
陈文川明白了,这是把灵光寺当成养济院和习艺所了,不过倒也难怪,寺庙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这里不缺识文断字和能写会算的和尚,僧人又天生被老百姓所信任,又有房屋院落这等天然居所,是最适合做这些不过了。
二人正聊着,却是码头又有人几个商人来订货,所订的都是芦席、藤筐等手工艺品,看的出来,灵光寺的生意兴隆,这也难怪,这些手工艺品对于灵光寺来说完全没有成本,芦苇可以在河边湖边获得,山藤也可上山去砍,编制的人还在学艺,并不要薪资,即便是他们的吃穿用度实际上也是朝廷在给钱,所以出产的手工艺品价格很低,在刚刚和平的汉城及其周边很有竞争力,而智云和尚一时也脱不开身招待陈文川,陈文川却也不在乎,索性一卷袖子,临时充当账房,为灵光寺服务起来。
一直忙到傍晚,累了一天的人才得以休息吃饭,吃完饭后寺庙也是不安宁,人们席地而坐,跟着学习起了汉语,反正只是学说话,也不用点灯废蜡,而智云和尚安排完课程后,立刻招待陈文川,素宴安在了智云的禅房,吃完之后,品茶纵谈。
对于智云和尚,陈文川并不隐瞒,他把这些时日发生的一切全都说了出来,并且表明了自己不愿意去京城的态度,智云听后,说道:“朝鲜要归附天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