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三天三夜后还没有个结果,无奈就决定先跳过这一项,先商议其他。
“门下省侍中一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
“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
“……”
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这里面的改革并没有尚书省那么大,门下高官官谢晦在询问几处模糊之处后不到半天就通过决议。
再下来是中书省。
“中书监一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下设中书令一人,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
“……”
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现在是刘义真坐镇,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大脑。
这一点大家更是没意见。
中书省是真正的“皇权代言人”,这个机构肯定是人数少,位置重。大家没必要在这里面挑骨头。
此外,刘义真还提议加强御史台的作用,从而监督百官。
这一点不出意外遭到了徐羡之、谢晦等人的反对。
没人喜欢一群盯着自己的疯狗。
能爬到高位的官僚谁不是屁股低下一堆烂账?敢说自己清清白白的有几个?
要事真的搞出来一群喷子,那大家谁都难受。
不得已,这个提议在所有人的拒绝下胎死腹中。
御史台,就好好当自己的吉祥物,偶尔出来当一下喷子就好。
真给他们监察百官的权力,当官的还活不活了?
见阻力太大,刘义真也没有一意孤行,而是从善如流。
只是他默默在小本子上记下了这一条……
现在是要维稳,刘义真也不敢把大家逼的太狠。
以后慢慢给大家穿小鞋,啊不对,是督促大家慢慢变好。
除了尚书省的部分职务没有谈清楚外,在历经五天的战斗下众人终于是一起起草了一分完整的章程。
但所有人都知道,战争,现在才开始。
“这尚书之职大都有变,若还用现在的官吏怕是多有不妥。”
官职不重要,官职的权力更不重要。
握在手里的权力才重要!
三省制度一旦确立,必然会承接刘裕称帝的红利掀起又一轮的风暴。
在这上面刘义真也是寸土不让,拼了老命给尚书省里掺沙子。
谢晦也不赖,明白尚书省的重要性,加上有陈郡谢氏的撑腰,哪管和老朋友徐羡之的友谊?先把位置抢到手再说!
就连王弘和傅亮也参与到这场博弈当中。
这个时候不争就是傻子。
他们身后的势力要是知道他们没有尽力争取,或者干脆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怕是要抓狂。
相比于之前商议官制改革,这次的争抢才是正餐。
好在这次的红利比上次的南北世家争斗的多,但事态并没有那么严重。
因为大家知道此次只不过是刘裕称帝红利的延续,没必要闹得你死我活,不然惹恼了刘裕那可什么都没有了。
最终六部尚书中刘义真帮郑献之保住了祀部尚书,也就是现在礼部尚书的位置,殷景仁拿到一个吏部侍郎,刘湛被刘义真调到中书省,担任中书舍人。
高允因为被刘裕借走的关系刘义真并未帮他争取位置。
只要等修订历法一事搞定,高允自然就有了坚实的政绩,没必要让刘义真在此时卖人情。
王买德同样被刘义真调任中书省,任中书舍人。
剩下的刘义真派系的人,也就是关中世家、北方世家的人还够不到中枢,刘义真想帮他们也能力有限,草草喂点边角料让他们自己爬去。
此次的大赢家不是有着世家扶持的谢晦和王弘,而是苟到最后的徐羡之。
对于这一点大家心中都有数。
徐羡之现在代表的就是寒门利益。
而刘裕一直在发展的就是“寒门掌机要”。
这是原则问题,也是刘义真必须要守护的潜规则,徐羡之吃大头的原因是其背后的寒门,背后的刘裕。
调解完成此次改革官制后,又一个人加入到中枢官员的商讨中。
此人便是护军将军檀道济。
徐羡之等人刘义真见的勤了,对于檀道济却是从未见过。
对这位“成语大户”刘义真一直是仰慕已久,只不过因为二人身份的敏感,刘义真从未去找过檀道济,今天商议事情正是个机会。
檀道济祖籍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卜集镇檀庄村)人,是名副其实的山东大汉,身形挺拔,和王镇恶那个关中老秦人有的一拼。
檀道济不同于刘义真见过的王镇恶和朱龄石,他给刘义真的感觉就是翻版的徐羡之……
都很苟……
怪不得能写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愧是你。
这莫非就是最早的“苟道流”武将?
檀道济见到众人后亦是不冷不热的打招呼。
他是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