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金见他说的郑重,不禁也敛容答道:“奴家就先谢过官人啦!”
她是金枝玉叶之身,和王伦交谈并不以此自矜,语气还如此客气,确实让人敬佩。尊卑之分,自古有之,像她这样既有地位长得又绝美之人能如此低调,让王伦好感加倍。
同时他也好奇,既然茂德帝姬出现在这里,那么那个殿下的身份一定不会低了,止不定是她的某位兄长。
拜辞了诸位美娇娘,跟着另一位中年人踏进另一进宅院。这回不需要猜测对方的身份了,因为他分明就是个太监。
和王伦也不多话,把他又带到一处甬道旁,早见一处极开阔的亭台。亭子里有好几个人在议着事,依稀听到“女真、契丹”等语。
见他们过来,都停下来看。里面有一个比自己还年轻的少年公子哥儿,面如白玉,长相清秀,但是这群人一看都是以他为中心。看他锦衣玉带,头戴紫金冠,定是位皇子无疑了。
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多用于王子及年少的将领。
其余几人或文官打扮,或武将装束,革带紫衣金鱼、绯衣银鱼,级别都是不低。还有一个半大的孩子,但也配着玉带,对少年公子执礼甚恭。
在这群读书人中间的那名武将很另类,远远看去脸上像包公,面如锅底,鼻孔朝天,卷发赤须,彪形八尺…极丑,不免让王伦多看了一眼。
这样的武将,到战场上不需要拿刀动枪,只要本色出场,敌军都会被吓坏的吧?
那太监缓步上前,轻扯嗓音道:“禀殿下,王伦带到。”
少年人笑起来,说了一嘴什么,那太监便回来,把王伦叫过去:“王爷宣你上前。”
王伦便走过去,向少年深揖一礼。
宋代在礼教上承袭唐代,也是尊卑之分最少的时代。一个宋朝平民拜见皇帝,完全可以行揖拜礼,并不是非要跪拜不可。当然,如果愿意跪拜,似乎也无不可。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也记录了宋真宗的一次出巡:咸平四年(1001)八月,“上观稼北郊,宴射于含芳园。都人望见乘舆,抃跃称万岁”。开封市民看到皇帝的乘舆,只是欢呼雀跃,而不是惶然跪倒。
刚刚在开封府见官,证人当事人也都没有下跪,只有牛二来了一出,但只是为了表示“无辜”,推官并没要求他。
作为带着现代人深刻印记的王伦,肯定不喜欢什么“纳头便拜”、三跪九叩之类的,太伤人格了。
“小人王伦,见过王爷。”
到底是有后世的熏陶,虽然人在屋檐下,那胆气还是有点的,至少说话不见慌乱,吐字清晰。
“无需多礼…本王在府中多听得山水郎之名,原来恁地年轻!”
这话说的,虽然很和气,但是他一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说自己年轻,总觉得怪怪的。
王伦对面前的这人好感大增。毕竟,人家位尊权重,说话却没有带着一点威风,就像拉家常。
“这都是友朋抬爱,王伦愧不敢当。”
虽然说着客气话,但从一位王爷嘴里传出来,王伦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
那皇子笑起来:“山水郎莫要谦虚,本王虽然愚钝,于诗词之道却自诩还有几分鉴赏力!你的几首诗词,本王都是喜欢的。一直想着如何能够见到本人,不期然今天发生一点小事,倒把你送过来了!可不是天意么?”
王伦便也呵呵。
那皇子便把王伦介绍给身边的几个人:“这位便是近来京中名动公卿的王伦王青山,你们多亲近亲近!”
那几个人见皇子这样说了,便都客气地寒喧起来。
宗室晋康郡王赵孝骞,宋英宗之孙,吴荣王赵颢之子,宋徽宗堂弟。他的年纪和王伦差不多,和那位皇子一样的温文尔雅,让人看了都舒服;
半大孩子赵有恭,才十二岁,却已经官拜官拜定国军节度使;
著作郎韩驹字子苍,监察御史张所,右司员外郎陈过庭字宾王,中书舍人、给事中张叔夜…前面三人尤可,对张叔夜,王伦可是如雷贯耳了,这位历史上剿灭梁山起义的人物,现在就已经白发苍苍。
唯一的丑武官,王伦更熟,因为他自我介绍虽短,却比其他人更有冲击力:
“某宣赞,现任步司衙门防御使保义!”声音铿锵有力,果然有武将风范。
听其言,观其容,王伦有极大概率断定这个人该是丑郡马宣赞,因为他太符合《水浒传》中的形象了。
“郡马宣赞?”他试着问。
没好意思说是“丑郡马”,这样太不尊重人。虽说好男儿并不靠脸吃饭,但被人如此点评就不好了。
没想到就这样宣赞的脸色仍然一下子便灰了下去,好在他脸本来就黑,如果不注意也难看得清。
“嗯!”很言简意赅的回答,看来对“郡马”这个称号并不爽啊。
也是,书中说,因为早前有外国使节来朝,要和宋朝的将领比武以炫耀武力,这时候宣赞就在比赛射连珠箭时候赢了番将,为大宋朝争了光,被一个赵家的王爷招为女婿,成为“郡马”。
可是他太丑了,这模样别说是晚上,就是在白天也能吓死人。
难怪郡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