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第七百二十七章 张榜之日
十三日,一早,李孟羲带人出城,他要找个地方把士子们的试卷张贴起来好公之于众,以压灭非议。
城门口,出了城门,倒退几步,李孟羲仰头朝城墙上看了又看,他歪着头想了一下,(二月春日,春风当多为东风,所以,张榜西门。)想好了,李孟羲带人绕着城池转到了西门去了。
在去年冬日,城中杂乱,欲在外扎营之时,当时刘备提了一句,说可扎营南门,李孟羲当时不解,问为何非要南门。
由此,李孟羲当时明悟,扎营原来还和时节有关,然后他推而扩之,想到,若扎营山地,冬日当扎营向阳南面,因向阳暖和;而若开春冰雪将化之时,若扎营,当扎营山背阴一面,因开春雪化,南面向阳,雪层不稳,崩雪之可能远高于背阴一面。
此处相关的知识,皆已记如李孟羲的兵法之中。
现在去张贴试卷并榜文,李孟羲活学活用,他连东风都能不经意间运用于手。
西门以外,李孟羲带着许多人准备开始张榜工作,第一项工作,当然是要测量,测量城墙高度长度,再结合试卷的数量,划分好每一寸空间。
造城匠人背着绳子拿着标杆测量去了,从这头量到城门,又从城门量到另一头。
带造城匠人回来,把测量数据一并带回,李孟羲默默算了一下,他算得,大几千张试卷,能把城墙贴满整整一圈。
之后,按十四个科目,西城墙整段城墙划分了十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由百夫长带着许多士卒抱着卷子端着浆湖盆子,拿着刷子,支着梯子开始满墙的张贴。
李孟羲则负责张榜,榜文贴于城门左近,榜文乃是以多张巨大的纸张拼合而成,在榜首,有用朱砂画出的绚丽红花,大红花出自李孟羲之手,不像任何实有的花朵,但是看起来喜庆非常。
红花之下,乃是榜文。
前一百名,为今科中榜人才,全用红字来写,下边另外几百个人名,全都用黑墨。
在之前未把中榜人选决定好之前,李孟羲与刘备关羽讨论了良久。
科考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是分数,但问题在于,考的不是一科,考的乃是十五科目,考了这么多科目,既有总分,又有单科成绩。
而若按总分取才的话,某些单科成绩出众但其他才能不出众的人就被埋没了,可要是完全按单科成绩录取,对总成绩出众但单科不够优秀的人,也是不公平。
此时遇到的问题,其实军中早遇到了。
之前打仗之时,经常有抓到大量俘虏,而要完全吸纳俘虏的人力为己用,人力选拔,便成了关键。
从俘虏中选拔人力的方法是,先把诸如铁匠木匠之类的特殊人才挑出来,然后再选通晓骑术的人作为骑兵,再选身强力壮者为弓弩手,再选强壮者为刀盾士,最后的青壮之士,为长枪兵。
此中有一问题,假设一人,既通晓骑术,又身强力壮,且掌握一项稀缺手艺,那此人,到底是该划分到哪个所属?答桉是,列入匠营。
军中人力选拔遇到的问题,考试之后挑选人才时,问题同样遇到了。
作战人力当中,会有精通骑术的,身强力壮能当弓弩手的,更有二者兼有的,同理,士子们当中同样有既通晓经学文章,同时还精通数算的。
那么,有一士子既通文章,又通数算,该如何安排?
安排的标准是,人才以稀缺为贵。
精通经学者,随便一抓一大把,而精通数算的,委实太少。
故,依照物以稀为贵的准则,同一考生,有数科优异,则取数科当中最稀缺的一科作为其安排去处。
不同考生之中,多选拔精通数算者,经学精通者则少简拔几人。
数百士子,按两种选拔方式,一种,总分前七十名,全部录取,剩下的,按单科成绩从上到下排,从几百人当中选取单科成绩最优异的那么数名。
此制度,乃是高考和特长招生的相结合。
榜单贴好了,李孟羲后退几步仰头看了看,还好,能看清最上边的字。
约一个时辰之后,考生们所有的试卷在西城墙贴完了,贴的半城都是,贴的满满当当,一眼看过去,半墙雪白,很是震撼。
李孟羲过去检查,他看到,每一科考试区域当中,在密密麻麻张贴着的试卷是按照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顺序排列的,所有区域试卷的顺序都是一样,在试卷上下左右一圈,贴着很多红框纸张,这些纸张是新印出的标准答桉,供士子们核对答桉之用。
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之后,李孟羲回头谓传令兵道,“去知会玄德公,榜文已贴好,可令士子们出来看榜。”
——
巨鹿城中,君子营所在,哪怕成绩还没出来,科举还未完全进入尾声,但一天有空,君子营的读书人就还得教小朋友们读书学字。
因参与科举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君子营的人,因而这些读书人所聚集之地,就成了科举士子的聚集之地,从涿州来的简雍等人为等消息,也为了和别人讨论,也只能到君子营来。
绝大多数巨鹿读书人都去授课去了,简雍一众感到好奇,便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