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远飞落地,观之,赤红一线,醒目非常。待敌踏足赤线之时,弓弩队立刻发矢,则不远不近,时机恰好精准。
刘备听完关羽所说,眼亮了。
真是好方法。
既然有赤羽箭这么好的方法,刘备便道,“既无赤羽,令人立作何妨?无赤,杀鸡宰羊也可。”
李孟羲一想,也是办法。
一旁关羽另有方法,关羽沉思后道,“不用赤羽箭,用曳射亦可。”
“何为夜射?”李孟羲茫然。
关羽于是给李孟羲解释,何为曳射。
“用一箭,后系细绳,弯弓箭射而出,箭中野兔,拽绳,拖箭回。”
解释完,关羽又加一句,“此省箭也。”
李孟羲听懂了,原来不是夜射,是曳射,所谓的曳射,就是往箭支上绑个绳子。
打猎的时候,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打猎不需要把箭射太远,箭又珍贵,为防箭飞不见,就用细绳子绑着,便于射出后再收回。这便是关羽为何说省箭,曳射本就是为了省箭,若论精准,再好的箭绑了绳子,也会增加阻力,降低射速降低精准,降低命中率。
关羽说,不用赤羽箭,用曳射法也可,李孟羲稍微一想就明白了,曳射法拖那么长一根绳子,那么老长一根绳子留在地上,不比赤羽箭标记的更清晰?赤羽箭就算射准,不过是标记一个点而已,曳射法,箭留城根,细绳一直从城根蔓延到叁十步外,士卒循着线,简直跟有导航一样,再精准不过。
方法商议定,就用曳射。
做曳射箭十五支,单根绳长四十步。
之所以要做十五支,是因为李孟羲对品控没信心,鬼知道会不会一箭射出去,绳子松了呢。
所剩唯一问题是,军中长四十步的绳子,有吗。如果有,够十五根吗?
军中还真有足够多的绳子,得益于之前的准备,很早之前,军中就开始缺麻绳了,做携行具需要足够的绳子,编甲也需要绳子,刘备关羽二人编步人甲的时候发现绳子不够,恰巧当时游骑商队组建起来了,便令商队不停买麻。
麻买过来,分于民夫众人,令其搓线,军中人力极其充沛,人均一天就算编两寸麻线,一天就是六千个两寸,十天就是六千根线。
关羽起身离开一趟,不一会儿就回来了,怀里抱着大团的麻线球。
李孟羲接线一看,线不粗,很细,就跟打毛衣的线差不多。
这就好,足够轻,就不会出现箭拖不动绳子的情况了。
可是,李孟羲看着手中纤细的线,又是皱眉,“关将军,这线这么细,丢地上都看不见在哪,能起用处吗?”
正抖线的关羽停下了动作,眉头也是一挑,“……怕是看不清,要不,用鸡血把线染红,如何?”
李孟羲点头,只能这样了。
绳粗的话,放地上很醒目,能起到极好的标识作用,可绳要是粗,箭支就带不动了,箭飞不远了。
绳细的话,放地上看球不见,有个鬼的标识作用,绳细了倒也有好处,就是不怎么影响箭支射程。
关羽说用鸡血染线,不失为一补救之法。
刘备在边上看看关羽,看看李孟羲,看这两人因为麻线的事儿,都没办法了。
刘备露笑,而后不经意的提了一句,“我倒有一法,可解此难也。”
李孟羲关羽立刻看过去。
刘备笑道,“还在家时,有时扯线栓绳,架两树之间,以晾晒衣裳。
羲儿你说,细绳丢于地上,细微不可察。
可若把线架起,岂不醒目?”
李孟羲一听,眼睛亮了。
对啊!
把线拉起来拉到悬空,肯定就醒目了啊。
“那还得带着棍去,好绑线。”李孟羲立刻就补充到。
关羽后接,“拿棍也不成,徒一秃棍,急切间哪里能插进土里,得拿枪。”
一边刘备又接关羽的话,笑道,“若要更醒目,何止拿枪?拿旗不行?”
“这个好!”李孟羲笑了。
叁人一人一句,众思荟萃,精诚同力,畅快莫名。
各自相视一眼,“哈哈哈哈!”刘备关羽李孟羲相视大笑。
此中默契,不足道也。
以曳射代赤羽箭,以鸡血涂细绳,再将细绳绑木杆之上,更增醒目。
至于射曳之法,倒很简单,还是让一人绑竹竿之上,看到墙后楼梯口在哪,便声指而出,下边弓手闻令,立刻将绳箭朝城下射过去。
然后把旗杆刺进土里,绳子拉直绑旗杆之上。
如此,则标识精准且醒目。
可让攻城梯搭城点精确到半米,惊人的精准度。
只是,李孟羲一想到近城叁十步才完全看的清敌城构造,叁十步距离,已经非常近了,敌军居高临下弓弩齐发,如雨箭矢之中,负责曳射的弓弩手,岂不危险。
李孟羲于是问,“关将军,一会儿再去探城,是谁人曳射?”
“某。”关羽道。
李孟羲摇头,上下打量了关羽一番,“此不妥。叁十步之近,敌又居高临下箭如雨发,关将军固然勇勐无双,只是某不知,将军叁十步可避强弩否?可安己身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