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虏抓捕效率,关乎和黄巾作战的成效。
若是黄巾溃而不灭,三两日后又聚,每战只残损黄巾小几百兵力,那征讨黄巾的战事,得拖延一两个月都不能了结。
若是,每战击溃黄巾之后, 不说多的,每战能抓捕黄巾三两千俘虏,则战战都能消减黄巾作战潜力。
而同时,义军若能逐步把黄巾俘虏消化成自己的力量,那么,黄巾逐步衰弱, 义军逐步强盛, 此消彼长,能跟滚雪球一般, 终成倾轧之势。
以李孟羲随军观察,今日一战,除绳索这一处不足以外,还有骑兵没完全利用好。
今日先诈败,然后等黄巾追了几里,把自己追散架之后,骑兵队直接沿着大路风一般的杀了回去,杀了黄巾一个措手不及。
若敌军是强劲对手,也不需要有什么抓捕俘虏的需要的话,毫无疑问,能越快抓住战机越快击溃敌军建制越好,骑兵照今日这个用法没问题。
但若要配合义军的整体战略行动,骑兵全部投入战斗而不管围捕溃兵,就有点不妥了。
骑兵的强大机动能力, 让其在追击溃兵时,有着远非步兵可比的效率。
李孟羲与关羽说了自己的想法,看骑兵该怎么配合步兵尽可能多的抓到俘虏。
关羽和李孟羲两人凑到一起,在地上拿树枝草画阵图, 以推演战法。
只见,地上所画草图,大抵就是今日战事模样,以一条大道为核心,四周散布的星星点点,为黄巾溃兵。
“此处尚有不妥,”关羽眉头一皱,“步兵跟不上骑队。前边骑兵把黄巾惊散,步队还未跟上,黄巾已四散不见。而抓俘虏又全赖步军人手,故而,今番虽胜,俘虏不多。”
关羽所说的,李孟羲大致听明白了。
骑兵队有点打草惊蛇了,骑队沿大道疾风一般扫了一遍,固然一举击溃了黄巾再聚集整队的可能,但也因此, 直接让黄巾全线惊崩, 黄巾全成了惊弓之鸟, 从前到后, 所有黄巾,全都溃逃了。
然后,步兵慢腾腾的沿着大道追来,黄巾已然逃的差不多了。
要想让抓俘虏收效更强,那么骑兵就不能冲那么猛,得跟步兵配合好,骑兵散开在外包抄,起到鱼网的作用,步队紧随,把网在网里的鱼,一个个抓到。
如此,能抓到多少俘虏,就看骑兵拉开的网有多大。
义军战骑如今过百,以骑兵之威慑力和机动能力,百骑足以钳制千人。
可今日抓到的俘虏,才几百。
骑兵不再去击溃驱散黄巾了,固然也会多一些风险,比如有可能让黄巾得以从容集结,造成一定威胁,但和收益相比,黄巾照此日之羸弱,黄巾的些许威胁不值一提。
黄巾纵是能从容集结如何?不过是阵战而已。
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如果说战争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取得胜利,尽可能多的杀伤敌人,这并不全对。
拿现在义军来说,义军的核心战略是,倾吞黄巾以成大,抓捕消化黄巾俘虏,是头等大事。
那么,只要能抓到足够多的俘虏,哪怕抓完俘虏之后,黄巾整阵压来,退却也无妨。
反而,哪怕一日三战,战战取胜,却抓不到多少俘虏,则就有些与义军战略有些不符。
义军的确是要讨賊,但最好是,边打仗,边把黄巾办挺,而不是把黄巾打的散如牛毛,陷入不停的抓俘虏的麻烦之中。
认真考量之后,关羽同意了李孟羲所说的,义军应当不懈努力的抓捕俘虏,尽可能高效的消耗黄巾的有生力量。
也就是,应该打精心设计的歼灭战,而不仅仅是频繁的打击溃战。
李孟羲说的,将骑兵全部配合步兵拉网捉人的战术,关羽并不认可,关羽认为,应当至少留出半数骑兵以为后备,以防有变。
李孟羲一想,这个方法很稳妥。
商量好了骑兵要配合步兵作战,该如何配合,还是难题。
百骑若能如一人,则百十个骑兵,就足以拉成一张大网,把网中的溃兵撵的无处可藏,就如群狼赶羊群一样。
但如今骑兵,虽说个个精锐,但没有统一训练,散战能战,粗略的大致抱团冲锋也没问题,再高级一点的配合,拉网围堵,义军骑兵未必能胜任。
不得已,关羽李孟羲商议一个妥协战术,百骑相互配合既然很难,那么,如果是十骑配合,难度则低多了,若是两骑配合,难度就更低的没什么门槛。
既然是要围堵,截住溃兵,不让其乱逃,那么合围,自然是四面合围,既然是四面,则至少四骑配合,小队配合,一个骑兵围堵一个方向,把溃兵分割包围在一个个小区域之中。
四骑配合,这个难度不高不低,义军骑兵能胜任。
围捕战术有了。
商议更细节问题的时候,关羽说,要慑降溃兵之时,最好是以凶威慑之。
“如何凶威慑之?”李孟羲问。
“杀一人,”关羽淡然道,“纵马一刀剁其头,其头飞血飙,余者胆丧。”
“奥。”李孟羲若有所思,这么血淋淋的吗,“那若是斩一人头颅,再拿其头,掷于众溃兵面前,岂不威慑更强?”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