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就是出现三个国家。”
秦易纠正了六晋的错误,历史上三晋的出现不是巧合,晋地破碎、没有大平原、多小块盆地的地形,注定了这个结果。
在六卿的争锋中,从地形上看,赵国和魏国是一定可以走到最后的,中行氏和范氏是必然失败的。
区别之在于智氏和韩氏的下场,最终强大的智氏必然被忌惮,也必然会被三家瓜分,即便是历史重来无数次,这个结局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秦易让晋国提前分裂,是为了将晋国在太行山以东的领土多抢两块。
魏国未来就是依靠着东部的肥沃土地,在战国初期横压诸国,还打造了魏武卒这种耗资极大的兵种。
秦易对粮食的需求随着人口的激增,也开始激增,现在诸夏世界和永恒真界还没有连接起来,他不能从永恒真界调粮过来,只能使用穿越时的存粮,现在也渐渐显露疲态,而且他需要足够的土地来种植其他的军需,比如一些特殊的药材,以及挖掘矿产等。
秦易对晋国未来的判断让人忍不住皱起眉头,“如果是三晋的话,那我们就将面对三个强国了。”
从晋文公称霸开始,虽然总说这个霸主,那个霸主,但实际上霸主只有晋国和楚国,春秋就是这二国在争锋。
晋国是压在楚国身上的大山,无数次阻止了楚国对中原的觊觎,在压着楚国打的同时,他还一只手阻止秦国东出,一只手让齐国不敢觊觎鲁、卫、宋三国。
六分的晋国让人松一口气,但晋国若仅仅是三国,虽然没有从前那么强大的压迫力,却依旧是三个不逊色于秦国、齐国的大国。
想到这里,殿中群臣的脸色愈发的不好看。
“如果这样的话,那未来我玄国的进攻对象就只剩下宋国了。”
秦易闻言扯了扯嘴,在历史上宋国最终被齐国所攻灭,并最终导致了战国时期著名的五国伐齐,燕国唯一的高光,齐国之后虽然成功复国,但也从此一蹶不振,在其后的争霸战争中彻底摆烂,并且坐视赵魏韩三国一一被秦国翦灭,而拒绝援救和借粮。
“孤不这样认为。”
秦易阻止了群臣发散的思维,“宋国的土地虽然肥沃,却并不是我玄国所最需要的,因为我玄国已经有了大片肥沃的土地,还有齐国这个坚实后盾在。
孤认为我玄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从晋国手中,将太行山夺下来,将上党高地夺下来,夺取了这山河险要所在,我玄国在冀州的所有肥沃土地,才算是真正的有了坚实的后盾。
而后就可以集中国力,一路向南掠夺土地,一直推进到淮泗,而后再向西占据整个晋地。
到那时,天下十分,我玄国便已有六分,何愁大事不成呢?”
古人早就明白山溪之险的重要性,但因为许多诸侯国都支离破碎,很少有能够将整块地理单元都纳入掌控的好事,所以对这方面还不够重视。
历史上魏国因为东部在平原上,非常富裕,就一直在中原争夺,甚至后续还将国都迁徙到了东部大梁。
实际上如果在战国初期,魏国夺取河西,天下无敌,三晋友好合作,而秦国虚弱的时候,猛攻秦国,秦国是绝对守不住的,那拥有崤函之固的就是魏国了。
只可惜魏国国君终究是只看到纸面的土地和人口,没看到一座函谷关就足以当百万大军,没看到秦国的地利可当百万师,白白错失大好时机。
秦易自然不会犯这个错误。
玄国新夺取的土地,无论是鲁国还是齐国赠送的土地,都在华北平原腹地,被太行山所俯视,战略态势特别差,所以他首要就是夺取高地,然后在太行八陉中修建大城,将玄国打造的固若金汤。
玄国之中,秦易一人独尊,他既然有战略,那其他人便是只能查缺补漏,商议如何发动对晋国旧地的进攻。
……
晋国中的态势果然如同秦易所预料,和平并没有因为瓜分成为诸侯而停止,正相反,曾经相互之间的攻伐还需要找些理由,比如打着公室的旗号去做事。
现在既然已经是不同的诸侯国,那也不用再客气,随便找个理由便进攻他国,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还顺手把晋国公室最后的十几个县瓜分一空,晋国公室的彻底灭亡比历史上提前了几十年。
历史上赵魏韩三家最终成为分晋的胜利者,自然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中行氏和范氏的地盘太容易被攻击,很快就被其余四家联手攻灭。
剩下的四国相互忌惮,短时间内不敢相互进攻,担心给其他人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挽救了郑国,毕竟韩国在分晋后,很快就开始准备灭郑战争。
晋地四国现在都很难受,他们都感觉自己被架在了晋地,明明之前的晋国四处出击夺取土地,现在却被束缚了。
而且传统晋国的疆域居然在缩水,其他的诸侯国看到晋地的混乱,心中都升起了别样的心思,尤其是那个刚刚灭掉鲁国的玄公,竟然堂而皇之的在东侧又开始夺取属于赵国和魏国的土地了。
很快四国国君都意识到不能再这么下去,否则分晋之事,只会成为让其他国家吞食他们的大餐,四国国君时隔一年,终于再次坐在了一起。
智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