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尊师孔仲尼> 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来教你怎么代齐(4K)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来教你怎么代齐(4K)(2 / 3)

这是祸害的根源。

主君不赏赐臣下的功劳,害怕失去自己的利益,这同样也是乱的根源。

所以说祸乱的根源,是由于不懂得施加恩惠和不懂得报答而产生的。

把恩惠施给君子,君子就能得到幸福。把恩惠给小人,小人能为你尽力。

把恩惠给一个人,能使一个人活下去,把恩德给上万人,能够使得整个国家都仰慕您的德行。

恩德不分大小,怨仇也不分大小,给别人好处会得到幸福,和别人结怨会招来灾祸。

所以说,怎么可以不多行仁德之举,从而除去怨仇呢?

从前武王伐纣前,与士卒们在孟津盟誓,武王作下《泰誓》。

《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上天的所见,都是来自民众的所见,上天的所闻,都是来自民众的所闻。如果百姓有什么过错,这都是我作为君王没有引导好的责任。

武王将功劳施予民众,而把过错一人独揽。

于是,士卒们都愿意为武王效死命了。

《泰誓》中又说: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这次如果我战胜了纣,不是我勇武,是因为先考文王没有过失。如果纣战胜了我,不是我的先考文王有过失,而是因为我这小子不好。

武王将功劳施予鬼神,而把过错一人独揽。

于是,就连鬼神也愿意襄助武王了。

武王作完《泰誓》,便率领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徒卒数万人渡过大河。

王师于甲子日抵达战场,与纣王的军队在牧野决战。

太公领受王命,率领数百甲士为前导,击溃殷商先锋。

武王亲率中军突入敌阵,战鼓雷动,王师斗志高扬。

殷人前阵由食不果腹的奴隶组成,他们本就对纣王心怀怨恨、毫无战意。

此刻见王师已至,更是斗志全无、一触即溃。

他们纷纷倒戈相向,跟随王师攻向那些在后阵督战的纣王亲卫。

牧野之战,王师势如破竹,翌日便攻入朝歌,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亡。

多施仁义,必有德报。

多行不义,必然自毙。

我听说田氏在齐国多行仁义之举,体谅民众的难处,这就已经可以说得上是君子了。

如果还能够明晰过失,减轻民众受到的罪责和刑罚,

那么,又何愁得不到民众的帮助,何愁得不到鬼神的垂怜呢?”

田恒听到这句话,忍不住惊叹道:“您果然是位少有的博学之士啊!

得到酱油的快乐,不过是口腹之欲上的快乐。

而得到您指教的快乐,却是能够荫泽子孙、传扬万代的快乐啊!”

宰予谦虚道:“您真是客气了。”

田恒听到这里,感觉能得到宰予的指点,实在是机会难得,于是他忍不住继续请教道。

“可您刚才只是谈到了周的得与商的失,我能否继续向您请教更早以前的得失呢?”

“更早以前?”

宰予慢声道:“更早的年代太过古老,我的学识不高,德行浅薄,不敢妄议那些上古时期的先贤。

不过如果您坚持要问的话,我也只能借用老师对我的教导,谈一谈夏、商、周三代各自用来治理天下的礼仪与方法了。”

田恒闻言喜道:“还请您指点。”

宰予道:“夏人的治国之道是尊重君王的政教,他们虽然敬奉神灵,但却并不过分亲近。

夏人亲近自然,讲究人情而性情忠厚。

夏礼把俸禄放在第一位,而把威严放在第二位。把赏赐放在第一位,而把刑罚放在第二位。

因此,他们的政教可以亲近却无法得到尊崇。

所以到了夏人政教衰败的时候,它的百姓就变得愚昧而无知、骄横而粗野、鄙陋而缺乏修养。

殷人则尊崇神灵,凡事都要以神灵为先。

君王作为表率,率领百姓共同敬奉神灵。

殷礼把神灵放在第一位,而把礼仪放在第二位。把刑罚放在第一位,而把赏赐放在第二位。

因此,他们的政教严格而无法被民众亲近。

所以,到了殷人政教衰败的时候,它的百姓就变得好勇而斗狠,欺强而凌弱,心意放荡而鲜有羞耻。

而周人的治国之道,讲求尊崇礼法,看重给予与施恩惠。

周礼虽然敬奉神灵,但却不把它当作唯一标准,使用法令,但又接近人情、讲求仁厚。

它的赏罚办法既不同于夏,又不同于殷,唯以爵位的高低作为轻重的标准。

因此,他们的政教宽紧不一,上至天子诸侯,中到诸卿大夫,下到士人庶民,时而亲近、时而远离。

所以,到了周人政教衰败的时候,它的百姓就变得贪利而取巧,花言巧语而大言不惭,互相伤害而各自欺骗。

这大概就是三代以来,各自的得与失吧?”

宰予说完了这段论述,田恒端着酒爵,瞪大了眼睛,半晌没有说出话来。

安静的氛围之中,子贡的呼噜声骤然响起。

田恒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