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与地理形势。
首先抵达的是一座古老的关隘,城墙虽高大厚实,却因岁月侵蚀而略显斑驳。朱棣下马,轻抚城墙砖石,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忖:这关隘乃大明边防之门户,历经风雨,如今却这般模样,实乃隐患。他对身旁的将领说道:“此关隘乃我大明边防之门户,然其历经风雨,多有破损之处,需即刻修缮加固。不仅要增高加厚城墙,更要完善城墙上的防御工事,增设瞭望塔与箭楼,使其能全方位监控周边动向,且在敌军来犯时,可形成交叉火力,给予敌人致命打击。” 将领们纷纷点头称是,赶忙记录下圣上旨意。其中一位将领抱拳说道:“陛下圣明,臣等定当全力督办,只是这修缮工程所需人力、物力甚巨,还需陛下定夺调配。” 朱棣微微抬头,目光坚定:“朕自会安排户部与工部协同,务必保障物资供应,尔等只需用心监工,不可有丝毫懈怠。”
接着,众人来到一片广袤的草原与山脉交界处,此地地势开阔,虽有利于大军集结与机动,但亦存在防御隐患。朱棣登高远眺,沉思片刻后言道:“此处地势虽利我军出击,然若遇敌骑突袭,亦难迅速组织有效防御。当在此修筑多重拒马阵与壕沟,阻滞敌军行进速度,同时,于附近的山坡之上,建造坚固的营寨,屯驻重兵,平日里可操练兵马,战时则能迅速支援关隘,与关隘守军相互呼应,形成掎角之势,令敌军不敢轻易来犯。” 工部尚书在一旁轻声道:“陛下,此处修筑营寨与拒马阵,需考虑当地土质与水源,臣担心工程进度或受影响。” 朱棣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可先命当地驻军协助挖掘水源,再从周边调集善筑工事之工匠,务必加快进度。朕欲在短期内看到成效,此乃关乎我大明边疆安宁之大事,不可延误。”
行至一处边境河流之畔,朱棣见河水奔腾,水流湍急。他凝视良久,心中已有计较,转身对工部官员说道:“此河虽为天然屏障,但亦需善加利用。可在河中设置暗桩与铁链,阻止敌军船只强行渡河。再者,于河岸两侧修筑坚固的堤坝,堤坝之上设置炮台,配备重型火炮,一旦敌军试图渡河,便可炮火齐鸣,将其消灭于半渡之间。” 工部官员面露难色:“陛下,这重型火炮运输不易,且安置于堤坝之上,需考虑其稳定性与射程,臣恐需些时日谋划。” 朱棣眼神犀利:“朕不管有多少难处,尔等需想尽办法克服。可与神机营商议,借鉴他们在火炮运用上的经验,务必让这河岸成为敌军的死亡之境。”
继续前行,来到一片沙漠边缘,狂风呼啸,黄沙漫天。此处有一座烽火台,孤立于大漠之中。朱棣走近烽火台,发现其内部设施简陋,且信号传递不够清晰有效。他面色凝重地指示道:“烽火台乃我军传递军情之关键所在,关乎边境安危。此烽火台需重新修缮,扩大其规模,内部储存足够的柴薪与信号物资。同时,要改进信号传递之法,制定详细的信号规则,使不同的烽火组合能够准确传达敌军的数量、方位等重要信息,以便我军能及时做出应对之策。” 负责情报的官员上前一步:“陛下,改进信号传递之法,需召集诸多熟知烽火信号之人商议,且要确保各烽火台之间的默契配合,臣请求回朝后即刻着手此事。” 朱棣点头应允:“速去办理,此事关乎战机,不容有失。”
在视察一处军营时,朱棣发现士兵们的营帐破旧,且保暖性不佳。他走进营帐,查看士兵们的起居饮食,心中颇为忧虑,对负责军需的官员厉声道:“将士们在这苦寒之地戍边卫国,若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满足,谈何保家卫国?即刻调配充足的物资,为将士们更换厚实保暖的营帐,增发棉衣棉被,确保他们能安然度过寒冬。再者,军营中的粮草储备亦需增加,要建立稳定的补给线,定期运送新鲜的食物与充足的饮水,不可让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 军需官战战兢兢地回道:“陛下,臣知罪,只是北方物资匮乏,运输不便,才致使如此。” 朱棣怒目而视:“朕不管这些借口,若再让朕发现将士们受苦,唯你是问。速去筹备物资,可从内地调集,不惜代价。
视察过程中,朱棣还发现边防军队的兵种配置不够合理。骑兵虽机动性强,但面对敌军的坚固防线时,攻坚能力略显不足;而步兵在开阔地带又难以抵挡敌骑的冲击。于是,他召集众将领商议道:“我边防之军,需重新调整兵种配置。当增加炮兵的数量与规模,训练专业的炮兵队伍,使火炮成为我军克敌制胜的利器。同时,加强步兵与骑兵的协同作战训练,令步兵在遭遇敌骑时,能以密集阵型抵御冲击,并配合骑兵进行反击;骑兵则要发挥其机动性,迂回包抄敌军,打乱其阵型,为步兵与炮兵创造战机。” 一位老将站出来说道:“陛下,这兵种协同作战,需长期演练磨合,且炮兵训练不易,需专业人才指导。” 朱棣目光坚定:“朕会安排神机营抽调精锐前来指导,各军务必用心训练,朕期待看到我大明边防军焕然一新之貌。
此外,朱棣注意到边境地区的情报收集工作存在漏洞。许多地方对敌军的动向掌握不够及时准确,导致我军在应对敌军侵扰时往往处于被动。他责令锦衣卫与当地的情报人员密切配合,广布眼线,深入敌境,收集各类情报信息,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