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吧,老人家,我们定会仔细。” 负责捆绑的亲信回应道。
木筏渐渐成型,朱棣率先踏上木筏,站稳后说道:“来几个人随我先渡河,其余人在此等候,若有异常,速速退入通道躲避。”
几名亲信跟随朱棣登上木筏,他们拿起简易的木桨,开始缓缓划动,向河对岸驶去。
起初,木筏还算平稳,但行至河中央时,湍急的水流开始冲击木筏,使其剧烈摇晃起来。
“殿下,小心!” 一名亲信惊呼道。
朱棣紧紧抓住木筏边缘,大声喊道:“不要慌,稳住木筏,用力划桨!”
众人咬紧牙关,拼命与水流对抗。突然,一个浪头打来,险些将木筏掀翻。
“不好,进水了!” 一名亲信喊道,只见木筏一角开始慢慢下沉。
“快,把水舀出去!” 朱棣指挥道。
亲信们纷纷用头盔等物开始舀水,同时更加奋力地划桨。在众人的努力下,木筏终于渐渐靠近了对岸。
当木筏靠岸后,朱棣松了一口气:“总算是过来了,传令后面的人,按照我们的方法渡河。”
待所有人都成功渡河后,他们继续沿着通道前行。不久后,前方出现了一丝光亮
“殿下,出口应该就在前面了!” 一名亲信兴奋地说道。
朱棣加快脚步,当走出通道时,发现他们来到了广陵城外的一处山谷之中。
“终于出来了,此次地道之行虽历经艰险,但也让我们收获颇丰。” 朱棣望着周围的景色说道。
老者感叹道:“是啊,殿下,这地道中的机关与秘密,若能善加利用,必能成为我燕宁联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朱棣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沉思:“不过,这地道之事必须严守机密,仅限今日参与之人知晓。若被朝廷探得风声,一切谋划皆为空谈。”
亲信们纷纷抱拳应道:“我等定守口如瓶,绝不让殿下失望。”
朱棣转身,看向山谷的地势,说道:“此山谷地势隐蔽,且靠近地道出口,可安排一队精锐在此秘密驻扎,既能守护地道出口,又可在关键时刻突袭敌军。”
老者赞同道:“殿下此计甚妙。老臣以为,还可在山谷中设置一些瞭望哨,以便及时察觉朝廷军队的动向。”
“嗯,就依先生所言。” 朱棣一边说着,一边带领众人沿着山谷边缘前行,查看周边环境。
行至一处开阔地,朱棣停下脚步,对亲信们说道:“待回城之后,挑选一些擅长隐匿身形、行动敏捷之人,在此处训练特殊战术,比如利用山谷的地形设伏、奇袭等。要让朝廷知道,这广陵城外,处处都是我燕宁联军的陷阱。”
亲信们齐声领命:“是,殿下!”
随后,朱棣等人沿着小路返回广陵城。一路上,朱棣陷入了更深的思索:“如今朝廷虽新败,但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我军在休养生息之时,也需主动出击,探听朝廷的虚实与动向。”
老者问道:“殿下可是想派出探子?”
“不错。” 朱棣目光坚定,“但普通的探子恐难获取有用情报。我欲选派一些机警聪慧、能言善辩之人,乔装改扮后混入朝廷控制的区域,结交朝廷官员或地方权贵,从他们的言谈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回到广陵城,朱棣立刻着手安排各项事务。他召集城中的工匠,按照记忆绘制出地道的部分地图与机关示意图,叮嘱他们仔细研究破解之法与改进之道,以便日后更好地利用。
工匠们围聚在桌前,看着朱棣展示的草图,个个面露难色。
一位资深工匠拱手说道:“殿下,这地道机关甚是精妙复杂,我等虽有些许技艺,但要破解与改进,恐非一时之功,且材料方面也需诸多筹备。”
朱棣神色凝重:“本王知晓这是个棘手之事,但此地道关乎我军未来战局,无论如何也要尽力而为。所需材料,本王会着人全力筹集,你们只管用心钻研技艺。若有任何需求,随时向本王禀报。”
“遵命,殿下。” 工匠们齐声应道。
而后朱棣又召集军中将领,商议选派探子之事。
赵刚率先发言:“殿下,军中勇猛之士众多,但如您所言,能胜任此等精细谍报任务之人确实难寻。末将以为,可从军中挑选一些曾有过市井经历,头脑灵活且忠诚可靠者,再加以特殊训练,或许能担此大任。”
另一位将领陈远也附和道:“赵将军所言在理。末将还建议,可在城中招募一些有胆有识的百姓,他们对当地风土人情更为熟悉,若能投身此事,或可事半功倍。”
朱棣微微点头:“两位将军的提议甚好。即刻在军中与城中发布招募令,本王要亲自挑选合适之人。一旦选定,由陈远将军负责训练他们伪装、刺探、情报传递等技能,务必让他们成为本王在朝廷腹地的耳目。”
“末将得令!” 陈远抱拳应承。
在城中一处广场,招募令一经发布,便吸引了众多人前来。人群中,一位年轻书生模样的人走上前对负责登记的士兵说道:“小生虽手无缚鸡之力,但自幼熟读诗书,对人心洞察入微,愿为燕王殿下效力,深入虎穴。”
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