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歌颂道:北宋凡九帝,仁宗诚首出。继统忌更张,惟帝守以一。怵惕凛天变,恭俭以身率。吏治若媮惰,亦不任法律。嬖倖或间用,善类气不窒。史赞乃最当,论世知其实。
宋仁宗在宋朝历史上乃至我国整个古代史上,都是一个千古仁君,儒家以“仁”为帝王执政最高境界,可见能称得上为“仁”的算是古代帝王的标杆了吧,也难得如开场诗中,乾隆写诗大为歌颂。历史上歌颂宋仁宗的诗词实在很多,关于他的历史故事也流传的很多。
话说当年,咱们这位小太子赵祯,年仅十三,就登上了皇位。这时候啊,刘太后(刘娥)和仁宗皇帝每隔五天就在承明殿见一次群臣,但刘太后还得垂帘听政,毕竟小皇帝年纪轻嘛。
这时候,有个叫丁谓的大臣,心里头那个小算盘打得可响了,他想独揽大权,就悄悄地跟宫里头的太监雷允恭勾结上了。俩人一合计,给刘太后写了封密信,说:“您看,皇上每个月初一、十五见见群臣,大事您亲自召见大臣们商量,小事儿就让雷允恭去传达,您在宫里头点头就成了。”这雷允恭一看自己得了势,那是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丁谓呢,也是权倾朝野,大伙儿都不敢惹他,唯独有个叫王曾的大臣,那是正直得很,大家伙儿都指望着他呢。
想当年,真宗皇帝临终前,就说了俩人的名字:“寇准、李迪,这俩人靠得住。”可丁谓跟寇准不对付,刘太后又因为李迪曾经反对她当太后,心里头有气,就把这俩人都扣上“朋党”的帽子,给贬了。王曾觉得罚得有点重,丁谓瞪了王曾一眼,说:“老王啊,这事儿你就别插嘴了,他们怕是逃不掉的。”王曾一听,也就不再多说了。
到了真宗皇帝下葬的时候,丁谓当上了山陵使,雷允恭当了个都监。有个司天监的叫邢中和的,跟雷允恭说:“这陵墓的位置啊,按规矩应该选在能生儿子的地方,就是怕下面有石头和水。”雷允恭一听,说:“咱挪个地儿,我进去跟太后说说。”那时候雷允恭正得意呢,谁也不敢反驳他,太后一听,就让丁谓和雷允恭商量去,丁谓呢,光点头,啥意见也没有。结果一挖,上面全是石头,挖到底下还冒出水来了,大伙儿都慌了神,这事儿算是黄了。
有个太监叫毛昌达,从陵墓那儿回来,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太后,太后就派王曾再去看看。王曾回来以后,跟太后说:“丁谓这家伙,包藏祸心,故意让雷允恭把陵墓挪到这么个破地方。”太后一听,火冒三丈,差点儿就要把丁谓也给宰了。这时候,冯拯出来打圆场了:“皇上刚即位,这时候杀大臣,影响不好。”太后这才消了点儿气,只杀了雷允恭,把丁谓给贬了。王曾呢,升成了平章事,吕夷简也成了参知政事。
再说说仁宗皇帝的亲妈李氏,当年刘太后把仁宗当自己儿子养,跟杨太妃一起护着,李氏呢,也不争不抢,就跟其他妃子一样,大伙儿因为怕刘太后,也没人敢提这事儿。所以仁宗皇帝虽然长大了,也不知道自己亲妈是李氏。后来李氏病了,从顺容升到了宸妃,没多久就去世了。刘太后本想按宫人的规矩,在外头随便办个丧事就算了,可吕夷简那时候是首相,说:“这礼数得周到点儿。”太后一听,不高兴了,把仁宗皇帝拉起来就走。过了一会儿,太后一个人站在帘子后头,问:“一个宫人死了,首相你瞎掺和什么?”吕夷简说:“臣是宰相,宫里宫外的事儿,都得管。”
太后一听,更生气了:“你这是想挑拨我们母子关系啊?”吕夷简说:“太后您想想,以后想不想保全刘氏一族?”太后一听,心里头咯噔一下。这时候,有个诏书下来,说要把宫城墙挖开,好把宸妃的棺材抬出去。吕夷简又跟太监罗勋说:“宸妃可是皇上的亲妈,丧事办得不体面,以后有人得倒霉,别说我今天没提醒你。得用皇后的礼服装殓,还得用水银防腐。”罗勋一听,吓得腿都软了,赶紧跑去告诉太后,太后这才答应了。
刘太后对仁宗皇帝那是真的好,仁宗皇帝也挺孝顺,所以母子俩一直没啥矛盾。等到刘太后去世以后,仁宗皇帝尊杨太妃为皇太后,自己才开始亲政。仁宗皇帝跟吕夷简商量,说张耆、夏竦、陈尧佐这些人都是刘太后的亲信,想把他们都给撤了。吕夷简觉得有理。
仁宗皇帝回去以后,跟郭皇后一说,郭皇后不乐意了:“怎么?吕夷简就没依附刘太后吗?他不过是机灵点儿,会变通罢了。”结果,吕夷简也被罢了官。圣旨下来的时候,吕夷简正押着班呢,一听唱名,吓得不轻,不知道咋回事儿,自己居然也被贬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郭皇后搞的鬼,心里头那叫一个恨啊。
等到吕夷简官复原职的时候,仁宗皇帝身边有两个美人儿,一个叫尚美人,一个叫杨美人,都挺受宠的,经常跟郭皇后吵架。有一天,尚美人在仁宗皇帝面前说了郭皇后几句坏话,郭皇后一听,火了,上去就给了尚美人一巴掌。仁宗皇帝一看,赶紧起来拉架,结果一不小心,打到了仁宗皇帝的脖子上,仁宗皇帝那叫一个生气啊。
这时候,太监阎文应就趁机跟仁宗皇帝说:“皇上啊,您看这郭皇后,这么凶,咱把她废了吧。”还劝仁宗皇帝把脖子上的爪印给大臣们看看。仁宗皇帝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