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亳附近,葬礼的场地庄严肃穆。
百姓们自发地前来为伊尹送行,队伍排得很长很长。
“伊尹大人是个好人啊,他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一位老人抹着眼泪说道。
“是啊,没有他的话,我们哪有现在的好日子。”一位年轻人附和道。
葬礼当天,沃丁身着素服,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
他神色悲痛,眼中满是对伊尹的敬重与不舍。
当伊尹的棺椁被缓缓放入墓穴时,沃丁忍不住放声大哭,
“伊尹大人,您一路走好,商朝子民永远不会忘记您。”
群臣也纷纷跪地,痛哭流涕。天空中,乌云密布,仿佛也在为伊尹的离去而哀伤。
伊尹下葬后,沃丁站在墓前,默默地发誓:
“伊尹大人,您放心,吾会继续努力治理商朝,让它永远繁荣昌盛,不辜负您和父王的期望。”
在伊尹离世之后,商朝仿佛少了一根定海神针,一种微妙的不安在群臣心中蔓延。
然而,沃丁作为帝王,也迅速展现出了他的睿智与决断。
他深知,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不能因伊尹的离去而停滞,必须找到一位能担当大任的贤才。
沃丁坐在王座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朝堂下的群臣。
“诸位,伊尹大人已经仙逝,国家不可一日无贤相,吾欲寻觅一位能继承伊尹大人遗志之人,各位可有推荐?”
一位老臣站了出来,微微躬身,
“王上,臣以为咎单可担此重任。咎单大人乃是商汤王上在位时的老臣,才德兼备,对我商朝忠心耿耿,又熟知汤法,定能辅佐王上治理好国家。”
沃丁微微点头,他对咎单也有所耳闻,知道这位老臣在商朝历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传咎单进殿。”
不多时,咎单步入大殿。
他虽年事已高,但身姿依然挺拔,眼神中透着历经岁月沉淀后的睿智。
他向沃丁行礼,“王上,不知召老臣何事?”
沃丁走下王座,亲自扶起咎单:
“咎单大人,伊尹大人已逝,吾欲请您出任卿士,辅佐吾治理国家,您可愿意?”
咎单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后是坚定,“王上信任,老臣定当竭尽全力。”
就这样,咎单成为了商朝的卿士,开始辅佐沃丁处理朝政。
他初入朝堂,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在一次朝会上,大臣们正在讨论国家的财政问题。
太庚忧心忡忡地说:“王兄,如今国家开支庞大,若不加以节制,恐有后患啊。”
另一位大臣则反驳道:“但各项事务都需要资金支持,若是削减开支,恐怕会影响国家发展吧。”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沃丁也眉头紧锁,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咎单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沉稳有力:
“王上,臣以为,当下应继续采取伊尹大人节用宽民的政策。国家发展固然需要资金,但不可过度消耗民力。我们可从王室开支入手,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鼓励百姓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如此,财政问题自可缓解。”
沃丁听后,眼睛一亮:
“咎单大人所言极是。吾也认为,不可因一时之需而加重百姓负担。就依大人之计,重新规划财政支出,同时派人巡查各地,确保百姓生活无忧。”
在咎单的主持下,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始实施。
他亲自监督王室开支的削减,对一些奢靡的行为加以制止。
有一次,他在王室中看到有人准备用大量珍贵的丝绸来装饰大殿,便上前制止。
“这些丝绸耗费巨大,且并无实际用途,为何要如此铺张啊?”咎单严肃地问道。
负责此事的小官有些畏惧地回答:“大人,这是之前的惯例,说是为了显示王殿的威严。”
咎单皱起眉头,
“国家的威严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在于帝王的贤明,而非这些奢华之物。将这些丝绸送回库房,日后不得再有此类浪费之举。”
在民间,咎单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也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
在一个村庄里,村民们聚集在一起,谈论着新的政策。
“听说了吗?朝廷减少了我们的赋税,以后的日子能轻松些了。”一位农夫高兴地说。
“是啊,这都是王上和咎单大人的英明啊。我们可得好好种地,报答朝廷的恩情。”另一位村民回应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朝在咎单的辅佐下,经济逐渐繁荣,百姓生活富足。
但咎单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国家的长治久安还需要从根本上抓起,那就是传承祖制,以德治商。
于是,咎单开始着手写作《沃丁》。
他在自己的府邸中,日夜操劳,查阅古籍,回忆商朝历代先王的治国之道。
一天,一位友人前来拜访咎单。
“咎单兄,你为何如此辛苦啊?都这把年纪了,还日夜书写。”友人关切地问。
咎单放下手中的竹简,微笑着说:
“我正在写《沃丁》,这是为了警醒王上,让他明白祖制的重要性,让商朝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