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些产出,不需要另外花钱采买。要不然,德亨一家要带着七口包衣喝西北风去了。
生活确实拮据,但无论是叶勤还是纳喇氏,都是很讲规矩的“面儿”上人。
他们不事生产,出入一定要有排场,要有仆从奴婢跟随,穿的戴的也要体面,自从有了德亨之后,两口之简直拿德亨当金贵的小少爷养。两人出身不凡,是见过世面的,大户人家小爷身边有大丫头,德亨身边就必须要有,公子哥儿身边的大丫鬟都多才多艺的,纳喇氏就自己出钱送小福去进修刺绣技艺......
在德亨看来,他的阿玛和额娘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但,谁让他们一个姓爱新觉罗,一个是纳喇氏呢?
爱新觉罗姓就不说了,国姓,纳喇氏更是不可小觑的满洲著姓。
两口子艰难的维持着最基本的排场,不能让外头的人小瞧了,给祖宗丢脸。
这大概也是在京闲散宗室们的集体现状吧。
但面上阔绰了,里子就有些维持不住了。家里就这么点子地方,就这么点子开销,吃饭的时候,总不能主人家一桌菜,仆从寻个犄角旮旯里吃另一桌菜吧?
传出去邻居们就要说纳喇氏苛待下人了。
于是纳喇氏就新立了规矩:吃饭的时候不用分了,都一个锅里做,哈拉嬷嬷做什么他们就吃什么。
美其名曰体恤下人。
从这一点上来看,德亨真心觉着他额娘是个懂得变通心胸豁达的“贵”妇人,哈哈。
吃完早饭,天也就才刚放光亮,亲随陶大熄了家里的灯火,对叶勤和纳喇氏道:“爷,太太,该出发了。”
哈拉嬷嬷从外头进来,也道:“奴婢出门看了一下,各家已经出发去佐领那里集合了。”
纳喇氏看叶勤,叶勤作为一家之主吩咐道:“陶大和哈拉嬷嬷跟着我和你太太去王府,陶二在家守门户,李氏和刘佳氏在家看孩子。出发吧。”
陶大和陶二行礼:“喳。”
车已经套好了,纳喇氏和哈拉嬷嬷带着德亨坐牛车,陶大赶车,叶勤骑马打头,去胡同口的佐领家门口去和其他人家会和。
佐领,是八旗组织之下的最小管理单位,跟村落、社区一个性质,征兵、纳税、领俸禄等凡是群体活动,都以佐领为单位。
德亨一家隶属正蓝旗满洲都统下第一参领第三佐领,住在城东南角的牛角湾胡同中段,离崇文门不远不近。
他们第三佐领的几十户人口,以及前后左右胡同里的第二、四、五、六、七佐领基本上都是宗室成员。第三佐领的管理人,也叫佐领,是奉国将军宗室额尔赫布,努尔哈赤的弟弟穆尔哈齐的第四世孙。
三十多岁的额尔赫布管理着牛角湾这大半个胡同,就跟村长似的。
此次去恭亲王府吊丧,第三佐领的带队人,当然也是额尔赫布。
牛车慢慢走在坑坑洼洼的胡同土路上,摇摇晃晃的十分不舒服,好在走的慢,磕碰不到人。
车帘子卷起来,德亨坐在纳喇氏怀里好奇的四下张望,外头这些人家,坐车的少,乘坐轿子的多。
纳喇氏小声嘀咕:“穷排场。”
德亨心下偷笑,纳喇氏这是没雇着轿子,心里发酸呢。
坐人抬的轿子当然要比坐晃晃悠悠的牛车舒服,要知道,如今是1703年,三百多年前的北京城,还没有柏油马路,放眼望去,除了某些府邸门前的青石板路,就全都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和稀泥的夯土路。
但这两天八旗宗室集中出行,各家都要坐轿子,家里阔绰的,养着专门供主人出行的轿夫和轿子的还好,可以随时取用,但若是跟德亨这样养不起轿夫的人家,就要雇轿子雇轿夫了。
轿行里的轿子和轿夫就这么多,有雇的上的,自然也就有雇不上的。
纳喇氏是因为雇轿子的价钱上涨,她只犹豫了半天,看好的轿子就没有了。
回家之后给她气了个好歹,没法子,最后只能坐家里的牛车了,总不能用脚走着去吧?
她丢不起那个人!
但愿恭王府那边有空地给他们家停放牛车吧。
都是邻居,还是亲戚,大家挤挤挨挨的差不多时辰出行,见着了总要打一声招呼。
“哟,那是德亨吧?都长这么大了,看着可真稀罕。”这是不甚相熟的人家。
“孩子还这么小,你怎么也放心带出来?要我说,再等两年立住了再带出来也不迟。”这是和纳喇氏相熟的人家,担心德亨才六岁,不适合带出去走动的。
“德亨弟弟,你来我家的轿子上吧,不颠簸。”这是喜欢德亨的隔壁的隔壁家的小格格。
“叶勤,怎么能让媳妇坐牛车呢?来来来,我家还有轿子,借给弟媳妇坐吧哈哈哈哈。”这是跟叶勤不对付打趣的。
......
人情百态,在一条胡同里轮回上演着。
好不容易到了胡同口,前头乌泱泱的都是人和轿子,他们家是牛车,且因为住的离胡同口近,打了头,当先给堵住了。牛车是不好跟人和轿子挤的,既然出不去,只好和后头几家同样赶牛车的缀在了轿子末尾。
远远的,德亨能隐约看到额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