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里安走出影厅,沐浴着外面的阳光,有种如梦方醒的感觉,就像是在山洞中待了很长时间,第一次走出洞外,见到了久违的太阳与人世间一般。
当然客观的说,这部电影确实很漫长, 他已经很久没有看过时长超过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了。
而且作为一个专业影评人,他并不喜欢电影时长太长,他认为太长的电影反而会因为人的生理时钟而破坏观影体验的连贯性,人通常很难在一个东西上长时间集中精力。
但是《矩阵》就彷佛是爱丽丝跳进的那个兔子洞,有种奇妙的魔力暂停了人的生理时钟,甚至于让他的精神暂时脱离了肉体的束缚,一头不回的扎进了那个奇妙世界中。
当彩蛋都结束后才又回到了身体中,身体上有种完全体会不到时间流逝的感觉,精神上则恍若隔世。
多里安差不多是最后一批走出影院的观众,与他一批的基本都是被工作人员提醒才出来的,他是出于职业习惯在影片结束后陷入到了对电影整体的解析中,尤其是信息量如此巨大的电影让他灵感如同泉涌一般难以自持。
“听我说,我真不是在骗你,这部电影真的,我只能用一个词汇来形容,amazing!你真的该来看看……”
“他是最后变成了超人吗?”
“矩阵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黑衣人能复活?”
“太刺激了,要不咱们再刷一遍吧!”
“……”
多里安仍旧能够听到周围有对这部电影的赞叹和讨论声,毫无疑问,虽然这是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花自己的钱看电影,但他得承认今天这电影票花的相当值。
作为知名影评人,通常看电影都不需要他花钱的,好莱坞的片方对于媒体和影评人还是相当重视的。
不过《矩阵》确实是特例,这部电影上映之快速之低调大出他的意料,所幸他是博尔德周刊国际电影系列报道专栏的作者,外国电影本身就是他的重点关注类型,而且陈景行这个导演更是他最关注的国外电影人之一。
甚至可以说他是好莱坞最早关注陈景行的影评人了, 《彗星来的那一夜》在网飞平台的首播, 他是第一时间观看的。
或者说每天他都会在网飞这样的流媒体以及录像带、DVD租赁店追踪最新出炉的外国电影,这是他主要的影评方向。
从《彗星》开始他就将陈景行放入了他的追踪名单内,而随着《致命身份》和《信号》的上映,多里安更是把陈景行列入了重点关注导演之列,每部新片,甚至梦工厂出品的其他影视剧他都会第一时间先睹为快。
所以他才没有错过《矩阵》的低调上映,并且驱车数十公里来到丹佛来看这部电影——博尔德竟然没有影院上映这部电影!
真是难以想象,要知道《地心引力》可是在北美创下了外国电影票房纪录的,能拿到2亿美元的票房说一句全美热映绝不过分。
同一个导演的下一部电影竟然这么“冷清”低调,让他难以置信,肯定是发行上出了问题。
如果是其他电影,多里安可能会猜测是题材或者内容不够商业化,发行商没有信心,定位不高,但《矩阵》在华国在东亚地区的热度这几天的热度是相当高的。
或许很多美国人不会注意到这一点,没有多少美国人会关注亚洲人的时髦话题,但多里安影评的主要方向就是国外电影, 他对《矩阵》是相当期待的。
而《矩阵》也没有辜负他的期待, 或者说根本是完全的超出了他的期待。
不管是车马劳顿还是电影票价在这一刻都化成了无尽的满足,让多里安兴奋中带着难以言喻的激动。
简直不可思议,拍出《矩阵》的导演陈景行的上一部电影竟然是《地心引力》!
不是说《地心引力》不好看或是怎么的,而是——这两部一前一后的科幻经典竟然是同一个导演拍出来的!
一个是视听体验的极致,一个是故事致胜的极致。
一个是通过视听将大脑拉入电影世界沉浸其中,一个则是玩概念通过叙事让大脑携带着五感堕入其中。
科幻电影,甚至是商业电影两条路线的最高成就被一个导演在一年内轻松玩转。
陈景行在多里安的心中已经能够跟乔治卢卡斯相提并论了,而且这个华国导演还要比卢卡斯全能的多。
如果说乔治卢卡斯是展现了科幻的力量,那么陈景行就是在赋予力量的同时拓宽了科幻的边界,足以称为世界电影的大师。
这样的大师不需要奖项的认可。
想到这里,多里安重新回到了售票窗口准备买票再看一遍《矩阵》,除了驱车这么长距离来自然要一次看个够本外,主要就是想通过第二遍观影让他对这部电影把握的更清晰,然后尽快写出影评。
虽然他没法左右发行,但尽自己之力为电影的宣传做一份贡献还是可以的,这样一部在多里安看来可以载入科幻电影史册的经典作品,如果不能让更多人来欣赏他会感觉很遗憾的。
……
西海岸,通往洛城的公路上。
“太酷了!剧情太酷了,还有华国功夫也太震撼了,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