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保正就是废物!”
王昭远砰的一声把手里的杯子摔到地上。
旁边幕僚也有些着急,连开口道:“王公的部署十分得体,扼守兴州,西县,广元,三泉,利州,这些都是要地,都没有错。
要怪只能怪那韩保正太不能打,给他一万人坚守要地,居然接连一败涂地。
兴州和西县之间有我军二十多座营寨,都设在要地,他居然这么快就守不住。”
幕僚接连把祸水引到韩保正头上,因为他自己心里也怕,这场大战的起因与他脱不了干系,正是他劝王昭远,说他身居高位而没有功劳,难以塞时议,应该趁着大周出兵混一些军功。
他当时说这话只是想讨好王昭远,他明白王昭远也有这样的心思。
没想到王昭远真的说动了陛下,不投降了,改为和周军死战。
结果这仗才开打,周军就摧枯拉朽,都一路打进汉中,打到利州来了,这下他也彻底慌了,要是周朝杀进成都,到时问罪,陛下把王昭远顶出来,又牵扯出他来可如何是好?
所以他只好把所有过错都往韩保正头上说,也能让王公有个台阶可下。
听他这么说,王昭远脸色好了不少。
“是比下和我看错他了,我这就修书一封,让人给成都说明,初战失利,实在是这个韩保正太过无能。”王昭远找到台阶,终于能把战败的责任推出去。
“最好还需监军使赵崇韬一同发书文,方能说明此事.......”
王昭远点头:“言之有理。”
........
利州城头,赵崇韬一身戎装,巡视城防,可惜他不是主帅,只是监军,无权调动大军。
和王昭远不同,赵崇韬是将门出生。
他父亲赵廷隐是河南大梁人,也就是当今大周都城出身。
后来随先帝孟知详入蜀,立下不少战功,后唐攻两川之战中据守剑州,击退石敬瑭所率朝廷大军;
夺取利州昭武军;
继又在两川兼并之战中攻杀董璋,夺取东川。
也是先帝留给当今陛下的辅政大臣之一,往年辞去军职时官至太师、中书令,还因是开封出身所以加封宋王。
脚下这座城池重镇利州,便是当年先父所夺,如今兵临城下,对于赵崇韬来说又是另一种心情,既有紧张,也有忧心,更多的是怕辱没父辈门楣。
当初父辈抛头颅洒热血,抵挡后唐大军,打下这重镇要地,如今要是丢在他手中,有何脸面去九泉之下见父亲呢。
他也打过仗,六年前,上一次史从云伐蜀时他就参与了,前锋的李进被杀,李延圭败退之后,他随高彦俦等人增兵。
他在兴州河谷北面击败一股两百多人的南下周军,杀敌二十多人,周军退败之后再没南下。
周军没有反扑,没有报复,于是就成了整场打仗下来朝廷所取得的的少数彻底胜利。
因此朝中对此大肆吹捧,那些文人也说他的事迹,说是他打得周军不敢深入,不敢南望蜀中,陛下很高兴,加他为历左右卫圣步军都指挥使。
到广政末年,他的爱子赵文亮娶公主,加武定军(治今陕西洋县)节度使、山南武定缘边诸寨都指挥副使。
其实赵崇韬心里清楚,他当初的那场胜利根本是因为周军不想打了,没有南下的意图,他们占了马岭寨就没再想往南打,更别他打退周军了。
次年周军转头大举进攻淮南也证实他的想法,周军就是想把他们堵在秦岭的大山里,进不了关中,好腾出手去打淮南。
他心里其实十分佩服也羡慕周朝的深谋远虑和君臣执行能力,他们打秦岭,其实想的是要收拾淮南以图江南。
那种大气魄,做大事的远大谋略和决心,正是他们缺乏的。
朝中还在把一点无关紧要的小胜吹得天大,说他打退周军,却不敢说史从云让他们折损多少,周军为何打到马岭寨就主动撤军,想想人家为什么要打他们,潜藏背后更加远大的宏图。
嘴上说得厉害,实际没有做一点,安逸享乐之风盛行,这才是他最担心的地方。
到了现在,当年一个小小和尚,就因为侍奉陛下做的好,居然做了北路大军统帅,让他们这些打过仗的将领放而为监军......
赵崇韬对这场战争有着深深的担忧。
抬眼望去,北面漫天岭郁郁葱葱,看不见边,时不时能见到他们的旗帜,西面嘉陵江波光粼粼,三江交汇的城外平坦河谷平地上,还驻扎着他们的大军,利州地处要冲,卡着两处渡口,要南下就必须打通这座重镇。
此时周军已经到了北面十里外,不少士兵都显得忧心忡忡。
他一面巡视城防,一面安抚将士。
过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见到主帅王昭远的幕僚过来,随意拱拱手,“大帅有事吩咐?”
“大帅拟写一封战报,想请监军使过目,如果没有问题劳烦监军使签押,发回成都。”
赵崇韬接过来看了一会儿,微微皱眉:“韩保正没有这么不堪吧,虽然他确实不是周军对手,但确实接连与周军交战,没有畏战溃逃。”
周军强悍,韩保正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