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 科举之谈(1 / 2)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发话,一旁的李平就瞪向了长孙无忌,冷哼一声。

“哼!”

老子上辈子光是读书就读了二十几年,如今你竟然还想让老子继续读?

你在想屁吃!

你以为认繁字体很容易吗?你以为把水性笔换成狼毫很简单吗?你知道这长安城里的书有多贵吗?

教育体系不一样,你以为科举很容易?

真是奇想天开。

况且,老子身上可是有着天下第一的武勇,我为何要摒弃自己最大的优势,去和一群不是吃书就是喝书,住的都是书,连娶的媳妇都是书的书呆子,去抢着过独木桥呢?

我不是有毛病吗?

但是输人不输阵。

我确实是不如这个时代的文人。

但是打嘴仗,键盘侠这方面,接受过信息洗礼的人,但凡是个人都能利用信息轻松碾压。

即便是朝廷的高官也是如此。

随即,李平眉梢一挑,唇角一扬,面露一抹十分轻蔑的笑容,说道。

“呵,科举?”

然而看到李平这个笑容的李世民,差点没破防。

科举制是皇家,为了打破世家对英才的垄断,从而选择的手段。

大唐定国之初,世家大族在地方上错综复杂。

朝中官员,大部分都是大族出身。

皇权不下县,政令只能在大城上县中实施。

若是出了城后,所有的影响力就会落到当地的大族手里。

甚至到现在,还有不少偏僻的地方,都不知道现在已经改朝换代了。

头上的天子换成了大唐。

所以,不管是前隋还是现在的大唐,都在世家的制肘之下,大力推行科举制。

甚至连一向是老好人,对于臣子十分心软的太上皇李渊,也曾下令,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

为此,科举制度,从以前到现在,再到未来,定然都是大唐的一项基本国策。

是一定要万世实行下去的。

如果李平对于科举不满的话,那就不好整了。

思及此,李世民看着满不在乎的李平,有些头疼的摁了摁太阳穴。

而长孙无忌听到李平的话,顿时心里都乐开花了。

皇上心里在想什么,他都知道。

而自家就是顶级权贵,什么科举不科举的,影响也不大。

顶多也就是少几个门人而已。

但要是皇长子不满科举,这在皇上心里,可是大大减分的选项。

况且,这李平这么讨厌科举的话,估计本人就是个没脑子的莽夫。

对于军务和政务一定是一无所知。

自己随意问他几个问题,那不是能让他撞一头的大包?

到了那时,皇上也没脸安排他道重要的位置上了吧!

随后,长孙无忌看向李平,都感觉越看越顺眼了,看了老半天,这才笑着问道。

“李家小哥,你好像对科举有些不满?”

“这是为何?”

科举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自然是好了。

中国能在大唐,和以后的大宋,大明之中,能有卓立之巅世界的国力,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给整个社会阶层,带来了最基本的人才流动,阶级流动。

更是能让底层的寒门以及商户,有机会改变自家门庭,一跃成为人上人。

这很大程度缓解了社会矛盾,展现出生意盎然的进步性,让整个古代文化步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

这是这个时代能展现的,最重要的公平。

可这种公平在李平看来,是有限的。

因为即便是寒门子弟,那也得有这个‘门’才算得上是寒门。

商户的手里更是掌握了很大部分的社会资源。

科举,就只是把上层的资源削弱了一部分,交到了这两个阶级中。

而作为农业社会的基础,农民却是没享受到科举的一丝红利。

毕竟在这个时代,读书,是一件十分耗费钱财的事。

暂且不说笔墨纸砚,这四样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甚至连闲置一个壮劳力,都是对农民家庭的一个巨大打击。

在市井中,混迹了三年的李平,特别不满这点。

因为在上一世,他的父亲正是农民。

听到长孙无忌这么问,李平心里的不满,顿时爆发了。

“齐国公问我科举好不好?”

“如果和前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比拟的话,科举当然好了。”

“不过这个好,也好得十分有限。”

“矬子里拔将军,也就忽悠忽悠外行人而已。”

“那些真正有眼光的人,谁人不是心中有数?”

“说得好!”

听到李平这番话,长孙无忌不由得一拍大腿,在心里暗暗叫好。

视线微微一瞥,只见李世民的脸色有些难看,这下长孙无忌心里更高兴了。

此事可是皇上想方设法要办好的事。

你这么给皇上泼凉水,他能高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