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小宝有幸上了新闻联播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他在几千公里之外是完全不知情的。
其实早在他参与此次维和行动之前,京城的各部委之间已经有人在相互串联起来了。
那就是打算在9月21日“国务院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工作会议”以后,针对苟小宝名下的“服装商店、出租车公司、婚纱影楼”进行全方位的彻查。
可是到了9月25日,在“1988年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动员大会”上,苟小宝名下的这几家商店,却被人有意的从检查名单上替换了下去。
而最终的名单是苟小宝回京以后,刘海洋通过朋友替他搞来的。
在这份名单的起始语部分,着重指出了这次大检查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并且在检查中,特别强调了一定要按照国家财经政策和法律、法规办事,要严肃财经纪律。
身处伊朗阿瓦士的苟小宝,最近一周却过的比较惬意。
因为此次“联合国军事观察团”的负责人,扬·埃利亚松枪伤入院治疗。
其他国家派驻过来的工作人员,比方说“联合国民事人员”、“联合国警务人员”、“联合国军事人员”以及那几位有着高级职位的主任和副主任,现在大部分都已经无法正常工作了。
只能等候所属国家,重新派人过来进行替补。
10月2号这一天,观察团内的所缺人员已经补充到位,扬·埃利亚松也可以被人用轮椅推着进行办公了。
当这次前往伊朗边境小镇“伊斯兰巴德―阿尔·阿尔卜”查看伊朗方面撤军的情况时,再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情况。
因为此次行动,伊朗政府军派出了六辆装甲运兵车,近50名士兵对这些人进行了严密的保护。
在这个边境小镇上,此时却聚集着除了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和政府军将领以外,还有伊朗方面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和“巴斯基民兵”这两股主要武装力量的利益代表。
会谈地点定在了阿拉伯河上的一处刚刚修整好的共有桥梁上。
而伊拉克方面,除了联合国观察团以外,伊拉克的政府军方面也派出了几位将领,随同他们而来的除了“库尔德武装力量”以外,还有几支“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组织”。
阿拉伯河桥上共有的部分,被两国简单的修整了一遍,在中心地带用铁支架做出了房子的形状,顶部用油布遮挡了起来。
所谓的屋子内,在中间放下了两张大大的长条桌,所有上桥的人,都被告知了:“不允许携带任何攻击性武器”。
两边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团”,分别是陪同伊朗和伊拉克的代表团走上桥上的。
看来两国也对于此次的会晤,抱有一定的希望,期待着能够尽快的解决这场长达八年战争留下最棘手的问题――边境划分。
伊朗代表团由经验丰富的外交官阿米尔领导,他的眼神坚定,但难掩疲惫。
而伊拉克方面则是由强硬的军事将领哈桑带队,他的态度坚决,不容置疑。
会议桌上,两国的地图被摊开,边界线被标记的密密麻麻。
阿米尔首先发言,他强调了历史边界的重要性,并指出某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伊朗的领土。
而哈桑则反驳道,战争已经改变了一切,新的现实需要被承认。
双方的争论愈演愈烈,情绪逐渐在升温。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所谓屋子内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了。
守护在田中将附近的几位护卫人员,频频的看向苟小宝,希望能够在他的神情中得到些许信息。
可是此时的苟小宝却一脸平静,因为现在的他并没有感觉到有危险降临。
至于除了争论的几位大人物,其他人也频频的看向他,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
尽管协商的双方都希望避免再次爆发冲突,但各自的立场坚定,没有任何一方愿意让步。
至于扬·埃利亚松出面调解,米国和苏连给予的压力,还有其他国家的干预也没有能打破僵局。
如此这般,尽管进行了数日的紧张协商,双方仍没能就边境问题达成一致。
这样同样的场景,双方又进行了三次会晤,扬·埃利亚松拖着受伤之躯费劲了口舌,最终也没有让双方满意。
整体的协商已经没有必要再持续下去了,最后扬·埃利亚松只好让会晤结束。
最后他劝导停火的双方,要做好自己边境军队的思想工作,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刻。
阿米尔和哈桑各自带着失望和愤怒离开了会场,他们知道尽管这次协商失败了,但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他们对此也是无能为力。
阿拉伯河上的桥梁修补的部分,在随后的两天里则是由两国分别派出工程人员,进行了拆除。
两方人员都很克制,这也可能由于苟小宝他们一直跟随的作用。
当苟小宝他们回到“阿瓦士”的时候,已经是10月7日了。
这时候国内也传来了消息,替换田中将的国内人员,将会在10月10日到达,田中将会在两天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