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后,有个叫何正彤的学生,想起张老师所说,“科学精神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它更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
“我们怎么做才能既保持对科学的热情,又不失去生活的朴实呢?让这两者完美统一呢?”何正彤在路上认真的想着。
一些同学跟她打招呼,她都忘了。
走在路上,不知道谁在唱歌,声音还蛮好听的。到家后,何正彤还在思考这个问题。结果,谁家收音机又在放歌曲。这个时候的歌曲,都是正能量歌曲,没有任何的流行歌曲。
听后,让人热血澎湃。
何正彤突然想起听到的一个故事,有个书生晚上练琴,结果许多花都跟着舞蹈起来。如果放音乐,会不会让水稻、麦子增产呢?
何正彤突然想起这个,其后马上记录下来,并进行试验。
在第二周的自然与科学课里,何正彤跟张老师聊起这个。张老师说可以试试。并让班上其他科技爱好者同学,加入进来。
于是十几个同学,开始进行各种研究。
这个周末,何正彤召集了班级里几个同样对科学充满热情的同学,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学校后面的一个小实验室里。
这里,他们准备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尝试——用音乐“滋养”植物,探索声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很快,同学们中,带来不同的音乐。这些音乐中,既有悠扬的古典音乐,也有轻快的民谣,更多的是首充满力量的红色歌曲。
接着就是记录不同植物对不同音乐的反应。
然后,这些植物对音乐,真的有比较明显的反应。而且越是优美的音乐,植物们的反应越大。
“你们看,如果植物真的能对音乐产生反应,那我们岂不是能用最诗意的方式促进农业发展?”何正彤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对身边的同学说道。
张老师站在一旁,嘴角挂着鼓励的微笑。“正是这种勇于探索未知,结合生活实际的好奇心,才是科学精神的真正体现。”
他满意地看着同学们,给予充分肯定。
两个星期后,当何正彤跟那些同学们,再次聚集在温室,对比记录的数据时,惊喜地发现那些“听过音乐”的植物,确实在平均高度、叶片数量和色泽上表现得更加出色。
特别是那些“听过”古典民乐乐的植物,它们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看来,植物也是有‘耳朵’的。”一位同学打趣道,引得大家会心一笑。
受到这一发现的鼓舞,何正彤提议:“我们应该把这有趣的发现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知道。”
于是,他们共同撰写了一篇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文章,并决定投稿给《四九城日报》。
当然,最终是由张老师进行修改。
一个星期,《四九城日报》刊发了他们的文章,题为《乐章下的秘密:音乐与植物的不解之缘》。
就连张老师都觉得奇怪,《四九城日报》竟然会刊发这个文章。
却不知道,是王智安特意做出指示,要求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针对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新闻,要重点关注。
所以《四九城日报》的编辑,在收到这篇读者来稿后,跟其他类似稿子,交给主编。主编觉得何正彤这篇文章很有意思,而且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于是交给总编。
总编看后,想了想的,打了一个电话。接到电话的工作人员,又打了几个电话,最终打到王智安这边。
王智安看了这边文章后,做了一个批注。
“可发。”
于是,何正彤的这篇文章,就这么刊发了。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存在太多偶然。但数量多了后,就会成为必然。
《四九城日报》的这篇报道,迅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惊叹于这项看似简单却充满想象力的实验,不仅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也让农业界开始重新审视非传统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我们做到了!”何正彤激动地对伙伴们说,眼眶微微泛红。“科学不仅仅改变了植物的生长,更重要的是,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可以做得到的。”
这次经历,不仅让何正彤和她的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探索的魅力,更是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只要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科学与生活的融合就能绽放出无限的可能。
受到这篇报道影响的,不只是何正彤跟她的小伙伴们,还有大夏各地的小伙伴。大家也开始参与到音乐与增产中来。
一些科研人员也加入进来,看究竟是哪些音乐,是植物们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