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说着话,脸色就严肃起来。杨光华一看徽宗认起真来了,就忙说:“皇上,臣去,去,臣只是怕打扰皇上午休,只是想让皇上利利索索的,吃了饭好抓紧休息。”
徽宗说:“没有事的,就我们两人,吃罢了饭,你我各自休息,朕也想借着吃饭的时间跟你说一下御史台这事儿。下午你好快点把这事处理好了,让郑居中他们去办。”
于是杨光华便跟着徽宗去了御膳房,两人一边吃饭一边谈起了御使台和察院调整人员的事项。
徽宗问杨光华,“刚才,你看过那材料了吗?”
杨光华说:“看过了。”
前面咱们说过,杨光华的阅读速度不是一般的快,那是真正的一目十行,刚才他一边走着就已经看完了,心里也有数了,因此这样回答。
徽宗又问:“那你什么意见呢?说说看。”
杨光华说,“我不知道这个材料里边除了王甫以外,其他的那些官员是皇上安排的还是皇上授意的?”
徽宗说:“都不是,是蔡京那老家伙搞的。这些人,朕怀疑可能都是他的人。”
杨光华说,“这里边有一部分我比较清楚,的确要么是宰相的亲戚,要么是宰相的朋友的孩子,要么就是宰相的门生故吏,不熟悉的我就不好说了。”
其实,按杨光华这次回来之前定下的辅佐方略,并不想揭破蔡京的老底,任由他折腾就是了。可转瞬间,他觉得,为了让徽宗相信自己依旧忠诚依然对他全心全意,必须临时改变一下策略,便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徽宗一听,就说:“我已经预料到了。蔡京这老家伙啊,真是让人信不过。本来,昨天他来汇报,就不想让我看这份名单,只想自己定了就办。但被我要过来了。朕要不过问,他会把朝廷都变成他的。这样吧,前期在奖赏那些进献古器古鼎和万宝的有功人员时,不是提拔起来了一大批官员,还有不少是有职务没岗位没事干的吗?这次挑选优秀的,能干御使和监察官员的,安排一部分吧。不过要记住啊,像陈中和崔浩那样的,不要。那样的邪种拗种不能用,特别是不能安排在这个岗位上。你们选一批,把这个名单上的,除了王甫之外,所有的人员全部换下来,当然换上的这些,如果有的人是跟蔡京亲近的,个别的也就不要计较啦,不可能那么清白呀,不是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嘛。”
杨光华应道:“好的,臣明白了,下午马上办。”
下午,徽宗让张宁带着小周后那个内画壶,两人去了宫中画室,他要把内画壶里的小周后临摹下来,挂到卧室去,便于每晚都能看到。
杨光华让郑居中带着那批受奖赏官员的名单来到办公大厅,把皇上的意思对郑居中说了一下。二人用了半个下午的时间,就把这事搞定了。然后杨光华对郑居中说,“你回去拟写诏书就行了。诏书草稿拟好以后拿来我先看;关于惩处陈中和崔浩的诏书,我拟写。等皇上审核通过了,明天早上就发下去。”
郑居中愣了半天,问:“不让宰相看了?”
杨光华说:“不用。皇上和太师审过的,还用宰相再看吗?你不用看我,也不用发愣,这事宰相有什么异议,让他问我就行了。”
杨光华在这事上的操作,就是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皇上知道,真正忠于他的还是自己;二是让蔡京也明白,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不要有非分之想。
郑居中带着一脸的迷茫,拿着他们研究的名单就走了。过了不到半个时辰,蔡京就急匆匆地来了。一进大厅就直奔皇上的龙案,可走了几步,却发现皇上不在。就问杨光华:“太师,皇上呢?”
杨光华明白蔡京为何而来,就回道:“哦宰相啊,皇上在画室呢。”
蔡京又匆匆来到画室。徽宗正在临摹小周后的画像,听到动静,抬头一看是蔡京,就问:“宰相啊,有事?”
蔡京见徽宗正在画画,就说,“皇上,您忙,等会吧。”
徽宗依然没有停笔,漫不经心地说:“什么事?说吧,不耽误。”
蔡京哏哏巴巴地说:“老臣,想问一下,老臣给您的那份名单有什么不妥吗?”
徽宗一听,就放下画笔,直起腰来,看着蔡京说,“你不认为有什么不妥吗?那里边的那些人,都是什么身份什么来头?他们能够适合干御使台和察院的事吗?昨天在你刚汇报的时候,朕就把这个名单拿了过来,为什么呀?宰相啊,你不要以为朕是瞎子,聋子,朕什么都不明白不清楚,在治国理政上是个小白,对吧?你错了。朕不说,那是相信你们,最好不要让朕把事情都挑明了;挑明了揭穿了都不好看,朕不好看没关系,你不好看了,他就真的不好看,说不定还会不好受。你是老宰相,这句话你该明白吧?回去吧,朕已经让太师和郑居中专门研究了。一会儿,朕就回去审批。”
蔡京这才真是标准的猪八戒照镜子,自找难看呢,碰了一鼻子灰,悻悻的走出画室,向政事堂走去。一路走一路就想,这个徽宗皇帝可真不能小瞧了,自己还是太大意了,低估了他,而今这个杨光华又回来了,自己也该当不顺呀,七十三八十四,本相今年七十三,可本相就不信那个邪,哼,这一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