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伦戴奇竭力拉扯下,马尼拉终于在最终在投票中,以95比94,以1票之差赢了日本东京,取得了1964年第18届奥运会的申办权。
当马尼拉申奥成功的消息在南阳日报的头版刊登时,整个南洋地区都为之震惊。
然而,他们的惊讶并非因为南洋地区获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而是因为最终胜出的是马尼拉这座城市。
在南洋这片土地上,马尼拉虽然是一个相对繁华的城市,但与新加坡、星海、雅加达等国际大都市相比,它似乎并不那么显眼。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城市,却在这次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就是马尼拉战胜了日本东京,取得了奥运会的承办权。
这一结果无疑是对马尼拉的一次巨大肯定,也是对整个汉州的鼓舞。
马尼拉的申奥成功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整个南洋的天空。
这一刻,马尼拉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南洋的骄傲与自豪。
作为南洋承办的第一次全球性质的活动,马尼拉的胜出无疑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在那一刻,它仿佛成为了南洋的明珠,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当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整个马尼拉乃至整个汉州都沸腾了。
街头巷尾,人们纷纷议论着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
他们谈论着马尼拉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惊险的以微弱的优势战胜强大的对手。
其实所有人不知道的是,不管东京的多少票,马尼拉总会比东京多一张票的。
这就是西方式的公平正义,当然了对于这次西方式的公平,南洋还是很喜欢的。
不过高兴一段时间,这波喜庆很快就过去了,一度让大部分南洋人不觉得能承办奥运会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可能就是大众的心理吧,他们从不会向日本申请了两届,都落选的苦楚。
不过人们之所以这样想也是有原因的。
自从南洋建国以来,他们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考验。在一系列的对外战争的节节胜利。
这些胜利让南洋国民的崇洋意识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甚至所有人都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为自己是南洋人而感到自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南洋刚完成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改革,更是大大提高了南洋的信任指数,加强了所有人的爱国情操。
这场改革让南洋的政府更加高效、透明和亲民。
它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困扰南洋人民的问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它也加强了南洋人民的爱国意识,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与南洋对马尼拉申奥成功的喜悦很快消散,不一样。
东京却一直处在申奥失败的痛苦中。
在战后的日本,一种复杂的心理态势悄然蔓延。
这种心理,既包含了对亚洲邻国的轻视,又掺杂着一种病态的崇洋意识,特别是对美国的盲目崇拜。
在日本民众的心中,他们始终认为除了西方国家,自己绝不能被任何亚洲国家超越。
这种心理,既源于历史的积怨,也反映了战后日本在国际地位上的尴尬与不安。
原本,日本东京政府寄望于这次奥运会的申办,能够重拾国民的信心,向世界展示日本的崛起与复兴。
然而,半路杀出的南洋,如同一颗突如其来的陨石,打破了他们的计划,让他们前功尽弃。
这次的打击对日本无疑是巨大的。
因为这次他们输给的不是星海、新加坡这样的国际一线城市,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南洋小岛——马尼拉。
这个结果让所有日本国民难以接受,他们不禁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会输给一个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的地方?
这时一些专家根据事件的前后,大胆地猜测出了其中的原因:不是东京输给了马尼拉,而是日本的国际影响力输给了南洋。
这个结论让日本上下一片沉寂,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认识到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稳固。
知道原因后,日本上下立马消停了。他们即使再自大,也不会再认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能够超越南洋。
这种认知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他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也影响了他们对自身发展的定位。
到现在为止,日本已经两次申奥失败了。上一次败给了罗马,这次又输给了马尼拉。
俗话说:“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
这句话正符合现在的日本情况。
自从知道东京再次没能申请成功奥运会后,几乎所有人都不再对日本能申办下一届奥运会抱有期望了。
这种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