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赖文光殒命扬州(2)
郭松林接令,急至铭军营地,谓刘铭传道:任逆死后,赖逆已乃惊弓之鸟。省三兄督率主军,蹑踪追剿;吾即偕武毅军,绕前截击,届时两面夹击,安有赖逆活路!
刘铭传道:有劳子美兄,然困兽犹斗,万事小心;武毅军力单,杨鼎勋之勋字营,随兄奔走。
郭松林、杨鼎勋蹑踪急追,12月7日,于杞城黄流镇,复又围击东捻军。
赖文光、李蕴泰、范汝增等奋力杀出重围,一路北走,直至寿光,方才稳住阵脚。
赖文光道:发陕西密函,已逾三月,不知梁王收否?
魏王李蕴泰道:启禀遵殿,左妖宗棠业已入陕,梁王甚难抽身。此隅介于弥河、洋河之间,战守皆不宜。
赖文光道:溪水阻隔,扼妖炮火,正可伺机一战。
李蕴泰不复再言,悻悻而退。
首王范汝增道:启禀遵殿,吾愿前锋诱敌。
赖文光叹曰:诸捻素乌合,无纪律,先沃王不敢强,而吾亦不能拗也!惟梁王张宗禹、鲁王任柱能明约束,立营伍;上马冲锋,下马伏击,无所不能。今鲁王已逝,梁王远不可及;穷途末路,不过如此!
范汝增亦叹:莫非天要亡吾等?
赖文光道:困兽犹斗,况人乎!三万战骑尚在,破釜沉舟,倚水再战,天必不负。速传吾令,大军就地休整,择机斩刘妖一部,迅疾南下,逾六塘河南走。
1867年12月19日,刘铭传、郭松林、杨鼎勋、善庆、温德克勒等率军强渡弥河,筑垒列队,包抄迂回,即行开攻。
赖文光兵分三路,誓死一搏,鏖战三昼夜,东捻军几近折光,首王范汝增、列王徐昌先先后战死。赖文光慌不择路,先弃步队,后弃辎重,再弃马队,迅沿弥河,凫水南奔,再由沭阳张家湾突破六塘河防线,沿运河向南,且战且退至扬州瓦窑铺,立足未稳,复被吴毓兰部突袭;赖文光猝不及防,受伤被擒,千余东捻残军亦一哄而散。
吴毓兰欲立不世之功,屡劝赖文光招纳张宗禹及溃散各部,立功以赎罪。
赖文光曰:人生愁长,死于此刻,亦为圆满;将死之人,烦请道台大人赐予纸笔,遗留几言,博人一笑。
吴毓兰道:两军接仗,非尔死即吾活,今日擒尔,实属侥幸;尔之所求,无有不可!
赖文光忖思二日,留遗言曰:盖闻英雄易称,忠良难为,亘古一理,岂今不然?
亿余生长粤西,得伴我天王圣驾,于道光庚戌年倡议金田,定鼎金陵,今已十有八载矣。但其中军国成败,事机得失,形势转移,予之学浅才疏,万难尽述,惟有略书数语,以表余之衷肠耳。
亿予于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始沐国恩,职司文务,任居朝班。于丙辰六年秋,值国家多故之际,正君臣尝胆之时,是以弃文而就武,奉命出师江右,以期后用。荷蒙主恩广大,赏罚由余所出,遇事先行后奏,其任不为不重矣。
丁巳七年冬,诏命回朝,以固畿辅。戊午八年春,我主圣明,用臣不疑,且知余志向,故命攻江北协同成天安陈玉成佐理战守事宜,永固京都门户。
受命之下,竞业自矢,诚恐有负委命之重,安敢妄怨有司之不从?且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诚哉是言也。
辛酉十一年秋,安庆失守,斯时余有谏议云:当兹安庆既失,务宜北联张乐行、苗沛霖以固京左,次出奇兵进取荆襄之地,不出半载,兵多将广,可图恢复皖省,俾得京门巩固,此为上策。
奈英王不从余议,遂率师渡庐,请命自守,复加封余为遵王,命与扶王、启王等远征,广招兵马,早复皖省。嗟乎!此乃英王自取祸亡之由,累国之恨也。
又有忠王李秀成者,不知君命而妄攻上海,不惟攻之不克,且失外国和约之大义,败国亡家,皆由此举。至辛酉岁底,予偕扶王、启王勉强由庐度淮,其时余知有渡淮之日,而无转淮之期。
是以过五关,越秦岭,抵中原,出潼关,于壬戌十二年冬,由郧阳而进兵汉中,一路滔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甲子十四年春,由汉中而还师东征,图解京师重围,未果以致京都失守,人心散离。其时江北兵士无可依归者,共有数万,皆是蒙亳之众,其头目任柱、牛宏升,张宗禹、李蕴泰等,誓同生死,万苦不辞,请予管带以期保效。
此乃官军好戮无仁之所致也,也可谓行一不义,杀一不辜。以此思之,诚哉真千古不易之良言也。
视此情形,君辱国亡家破之后,不得已勉强从事,竭尽人臣之忱,以听天命。
不料独立此间数载,战无不捷,披霜踏雪,以期复国于指日。谁意李宫保者,足智多谋,兵精而将广;且能仰体圣化,是以人人沾感仁风不已。
予虽才识微浅,久知独立难持,孤立难立之势;于丙寅十六年秋,特命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宗爵、怀王邱远才前进甘陕,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