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武侯诸葛亮!
右督师杨嗣昌和漕运总督朱大典都是饱读兵略之人, 当初读到《三国志》中曹魏名将于禁大营为水所淹没,难免忍不住嘲笑一番。
只是今日轮到自家,这才发现自个恐怕也得划分到“庸才”的行列。
你道为何?
原来这怀庆府城东北正是沁水流经之处,其中从泽州蜿蜒而来的丹河又在怀庆府东北与之交汇,以至于沁水河水波涛汹涌,不可轻涉。
先前义军在府城之中只有王定榆林营一营人马,那杨嗣昌、朱大典并未意识到地形的危险,便渡过沁水去围攻府城。
只是如今义军主力突至,本来打算和义军决战的杨嗣昌、朱大典等人等探查完地形以后,才发现万余明军落了个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的下场,实在是左右为难。
“如今我们有两个选择:一则东进,咱们退往清化镇再作打算;二则北上,咱们依托太行山坚守。”漕运总督朱大典不由建言道。
“北上不成,乃死路也!”杨嗣昌闻言不由摇了摇头苦笑道。
“延之有所不知,我在清化镇驻守这几日,早探得贼人派遣一营人马占据了天井关。”
“可笑我当初还嘲笑贼人不知兵,分兵四向,乃兵家大忌,如今看来却是对方棋高一着,我倒是贻笑大方了!”
“咱俩大意啦!”朱大典闻言也不由自嘲的摇了摇头。
“那贼人主帅真是好胆略,先下一手闲子,然后断了咱俩的念想。如果实在不成,那也只能往武陟县去了!”
沁水河流呈西北、东南走向, 从怀庆府府城东北角穿过以后,折而向东,一路往东南方向的武陟流去。
如果明军在义军威胁下, 实在无法渡河,沿着河岸往东南退去也不失一个办法。
“这样!”杨嗣昌沉吟了片刻,决定暂时不再考虑接战之事,反而提议道。
“你先率众渡河,我率领部分士卒断后。一旦事不可为,我便率领溃兵逃往武陟,而你则退往清化镇。”
“若清化镇不可守,你再退往修武。这样你我一南一北,互为犄角,将河内三府且为东西两段,力争把敌人阻挡在怀庆府一府六县之内。”
那修武、武陟两县正是怀庆府最东面两县,正好可以截断义军东进之路。
“这样也好!”朱大典闻言点了点头,不过还是补充了几句道。
“你是督师,焉有让督师为我断后的道理?”
“不如这般,还请督师先渡河退往清化镇,我自断后,然后顺流前往武陟。”
“先前我奇袭孟县之时, 曾在那温县城里预留了一司人马,当可助我一臂之力。”
“那武陟正好地处黄河北岸,与黄河南岸的河阴县隔河相望。若是贼人从荥泽渡河攻取原武, 则我定然腹背受敌。”
“故而我退到武陟以后,尚需派遣一支人马,驻守原武。如此四地,若是再连上黄河南岸的中牟等地,庶几可以抵挡贼人,使其不得寸进矣!”
朱大典不亏是老于兵事之人,顷刻间便把其中形势、利弊剖析的明明白白。
如果按照他的布置,明军从南到北一字排开,分别在修武、武陟、原武和中牟布防,四地互为犄角,形成一字长蛇阵,基本上也稳住了河南河北两岸形势。
不过杨嗣昌也不是浪得虚名,他闻言沉吟了片刻,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守有余而攻不足。
不过,他还是一言而决道:“好,就依次行事!”
原来经过朱大典提醒以后,杨嗣昌突然发现若是按照朱大典想法进行布防,那么驻守在最北面修武的杨嗣昌其实远离了战场。
这对要居中协调、指挥四地战事的杨嗣昌来说,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
但是,他还是一口应了,为什么?
原来对杨嗣昌来说,除了亲自指挥作战以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亟需要做。
只见他迎着朱大典惊讶的目光,认真的解释道:“我感觉到,单凭咱们两人的兵力,根本无法剿灭这股贼寇。”
“所以我决定利用靠近修武的优势,准备书信一封,请求左督师朱燮元发兵与我等合击此贼!”
好个兵部尚书杨嗣昌,虽然不如朱大典老于兵事,但是由于升入中枢,提升了眼界、见识,倒是让他想出来一个更好的应对之策。
“这......”朱大典闻言一愣,差点想问道:听说你与那左督师朱燮元不合,怎生又低头求他去了?
那杨嗣昌虽然没有听到朱大典的疑问,但如何不知他的心思?
他不由苦笑道:“此乃国事耳,嗣昌如果敢因私非公哉!”
“好,若公果然一心为公,此战朱大典死而无憾矣!”朱大典闻言不由大为诧异,也不由慷慨激昂道。
两人商议已定,便先由杨嗣昌率领麾下标营祖大乐一部渡河,而朱大典继续率领麾下人马在沁水西岸布阵警戒。
然而就在杨嗣昌、祖大乐渡了一大半的时候,突然有士卒快马加鞭赶来汇报道:“报~李总兵战败,还请督师早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