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乘坐县里到镇里的班车,班车往镇里方向转弯处彭栋下车,然后步行回去,十几公里的路程,彭栋这个时候都是化身神行太保的。
当时只是单纯的认为路就这样,因为记忆中老家的路更烂,是那种只能天晴不能下雨,因为只要下雨,那路就是标准的“水泥路”。
“回头问问坚哥,他好像每年都向镇里打报告,要求修路。”
以前罗坚去县里请求修路,县里说不能越级,你先报到镇里,镇里再往上报,县里才能受理。
罗坚按照要求把报告递到镇里,请求镇里往上报到县里。
后来镇里真把报告递到县里了。
罗坚去问情况,得到的回复是,正在开会研究。
后来再去问,就是正在走程序。
好多年过去了,程序还在走。
后来罗坚就不去问了,有空的时候组织村民,先把几个村的村口的路凿平,然后慢慢往外拓展。
所以出村的两公里和进县城的两公里是这段路路况最好的。
子路镇不是经济大镇,青山坳也不是旅游景点,政策不往这里倾斜倒是可以理解。
七十多公里的山路,修成县道,宽度原则上不低于六点五米。
按照这个标准,道路要拓宽,拓宽要炸山,炸山的成本更高。
前几年的成本预算是每公里大概要一百五十万,七十公里长,加上税金,管理费,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费用,估计最少得两个小目标。
原本就不宽裕的财政根本就无力出这笔钱。
“一切会变得更好。”
彭栋拍拍阿雅的手,像是对阿雅说的,又像是对二癞子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