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没有听懂,点了点头后接着提问。
“徐川先生,听说您现在是的一名正式研究员?”
“是的。”
徐川点头回道,这个问题在公布的正式名单上能查到,他都没法否认。
记者小姐迅速紧跟着提问:“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您加入还不到三个月的样子,这个时间点,别的研究员基本都是实习生,您就已经成为了正式研究员,请问您是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心中一跳,想了想后回道:“并没有的特别的窍门,我是按照的正常规章制度进行申请的。”
听到这个回答,记者小姐的眼眸中闪过了一丝失望。
他们在来之前就看过了这个年轻人的资料,十八岁的年龄相当年轻,面对这种采访的次数肯定不多,说不定他们能挖掘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但可惜,这个年轻人似乎比较老辣,面对他们的问题根本就不上套。
花了半个多小时接受完泰晤士日报的采访后,徐川便回到了酒店。
对于泰晤士日报会如何发布这次采访,他不知道,不过他已经尽量注意了在采访中的措辞用语了,希望没有被对方抓到什么漏洞。
这种非自然科学类的报刊的采访,还是少接点为妙。
天知道这些媒体记者会怎么评价他,亦或者怎样断章取义的截图一段采访内容,或者当一个标题党。
比如《华国年轻学者证实小质子半径,标准模型或将受到严重影响》这一类类似国内营销号的标题,以国外这些媒体的尿性,绝对是干得出来的。
反正不要太高估了这些媒体记者的良心,他们有没有这东西都说不定。
在泰晤士日报完成采访后,第二天就他们将的采访内容发布了出来。
可能是没有在采访中抓到什么有意思的漏洞,也有可能是良心发现?反正第二天泰晤士日报的刊登内容并没有出现断章取义之类的话语,而是将重点放到了徐川的年龄上。
“在解决质子半径之谜的研究人员,是一名来自普林斯顿的十八岁学生”
在报刊上,泰晤士日报将重点放到了徐川的年龄上,而非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上。
不得不说,这一做法的确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对于看热闹的普通百姓来说,一个看不懂的问题的解决,远不如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才十八岁这个点更有争议性。
毕竟这个年龄实在太让人惊讶了。
伴随着热度和流量,其他媒体也纷纷开始跟进。
毕竟涉及到东方那个国家的新闻,在西方向来都比较吃香。
而随着其他媒体的跟进与挖掘,有关徐川的更多信息也暴露出来。
《震惊,解决了质子半径之谜,发现新质子半径的年轻学者,竟然是一个数学家。》
《解决了weyl-berry猜想这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后,他竟然将手伸向了》
《数学物理双开花,来自华国的十八岁少年竟然在一年的时间解决掉两个超级难题。》
众多媒体记者的报道,一下子将新闻的热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十八岁的年龄解决掉一个物理难题这本身就已经够让人震惊了。
而在此之前,这个来自华国的少年竟然还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这更让人难以相信。
物理常用的交流论坛和网站上,物理学家和物理学生的议论不断:
【不可思议,质子的半径之谜被解决了?】
【看的的新闻发布会,好像是的。】
【因为金属容器对高能电子束的散射干扰吗?过去的物理界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学校刚准备重启质子半径的观察实验,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就暂停了。】
【听说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好像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
【真的假的,十八岁,这也太年轻了吧?】
【没错,他的确才十八岁,现在在普林斯顿读博,导师是爱德华·威腾。更厉害的是,今年上半年他才在数学界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下半年又在物理领域解决了一个新的的难题。】
【不可思议,一年的时间分别在数学和物理领域都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然后你现在告诉我他还是个学生,是我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
【这是我们仰望都看不到背影的超级学霸。】
【下一个爱因斯坦?亦或者下一个牛顿?】
网上的热议徐川并不知道,此刻他已经回到了酒店中,正在赶写自己的论文。
虽然已经完成了对报告会的审核,但还需要他将论文和材料编写好提交上去。
毕竟是借助的设备完成的实验,有权收录和使用这些东西。
当然,这也并不影响徐川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