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的不一样,也吓了一跳,还以为自己接了两个小怪物,可朱瀚却丝毫不介意,他告诉其他人,这种孩子叫做混血,就是不同肤色人的后代,长相自然会有些差异。
这种差异叫做遗传。
如此科学的事情,朱瀚解释起来却没多少人相信,和朱瀚的‘科学’比起来,他们更愿意相信‘神’学。
朱瀚见一时半会也无法改变他们的看法,索性也不再去解释,再说以朱瀚如今的地位,他的后代再怎么‘妖魔鬼怪’,都没有人敢对他的后代动手脚,而且以后会有更多不同肤色的女子涌入大明,而在海外的大明人,他们也会和不同肤色的女子生活在一起,然后有更多混血的孩子出现。
到那个时候,谁还会说什么?
谁还能说什么?
朱瀚每天抱着自己的混血姑娘爱不释手,真的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把她宝贝的不得了,所有人都看得出来,朱瀚对女儿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比儿子都让他开心。
不过,朱瀚也不是无时无刻都能陪在孩子身边,他也有自己的事情做。
比如,越来越多的学子被朱瀚从全国各地挑选出来,一起送到应天府,然后派向海外。
被挑选出来的学子,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要到海外去,而是到了应天府以后才知道,自然会有很多人不想去海外,他们纷纷上书抗议,坚决反对派自己到海外。
海外,不毛之地。
那是人能呆的地方吗?
而且,海外的土着根本不会汉语,到时候怎么交流?
连语言都不通,交流起来岂不是对牛弹琴?
这些学子表示自己被蒙骗,所以纷纷上书,请求朱元章收回成命。
现在的朱元章正在开心的给百官上课呢,哪在乎这些学子的请求?
直接交给朱瀚,让朱瀚看着办。
当然,朱元章在派人给朱瀚传话的时候,也告诉朱瀚了:你如果不愿意做,可以等咱给官员们上完课再去处理。
于是,朱瀚就去了,而且他有不得不去的理由。
之前,朱瀚向朱元章建议,把学子分配到大明海外的飞地去,可却被朱元章以大明内部官员不足给拒绝了,但当时嘴上说的是拒绝,可实际上却偷偷摸摸的把人都给朱瀚找好了,十万学子,各个层面的都有,现在在应天府的是第一批后面还有更多的学子要到。
这些学子都已经满十六岁,其中有刚读书一两年的,也有从小就开始读书的,这些人就像是种子,需要让人带到海外的土地上,才能更好的生根发芽。
所以,这些人不需要有太高的文化水平,
他们只需要把大明文化的种子种下去,就已经够了。
住在大理寺的学子,大概有一百三十人左右,而这一百三十人,基本上也是反对声音最大的一百三十人,算得上是硬骨头了。
朱瀚也是头铁,他牙口比较好,吃不了软饭,就喜欢吃硬的。
所以,朱瀚来到了大理寺!
人的名树的影,当朱瀚出现在大理寺中的时候,整个大理寺变得鸦雀无声,一方面是因为朱瀚在建立大明中所立下的功绩,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朱瀚在他们心中的凶名。
这是以一己之力掀翻整个孔家的男人,整个文坛的扫把星,谁见到他不害怕啊?
“看你们的样子,似乎都很畏惧我,是因为我的凶名?认为是我覆灭了整个孔家?”
朱瀚见到这些学子,直接开门见山:“孔家有没有我,他们最终都会因为没有适应潮流而被颠覆,我只不过是加快了他被颠覆的时间而已,你们也是一样,如果只是看到大明本土的一亩三分地,那你们也不过是时代浪潮中的一粒沙,泯灭于众人。”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朱瀚一句话,就把他们的后半生给确定了,他们怎么可能认同?
可是,朱瀚并没有就此收手,反而继续追问:“怎么?认为我说的不对?对我说的不服气?”
“无所谓,时间会证明我说的是正确的,今天我们不说这个,说说你们不愿意去海外的事,你们认为让你们去海外,是在流放你们……我告诉你们,你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大错特错!”
朱瀚挥挥手,看着诸多学子道:
“你们自诩为孔孟门徒,那我今天就用四个字来询问: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这一词,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中。
西周时期,朝堂在各地设立了国学和乡学。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注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等基础知识。
然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
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
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