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代晋> 第五十三章 北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三章 北方(1 / 2)

大晋太和四年过去了大半,这一年大晋发生了大大小小无数的事情。

比如三吴大旱。比如西南地震。比如南海郡发现双翼飞鱼,大如重楼。比如西平郡有妇人生出双头人。

又比如陈郡谢氏家主谢安入朝拜为侍中,天下名士皆为之欣喜,认为大晋振兴在望。

但是,这一年发生的最让人关注的事情却不是这些事,而是另外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便是大晋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领扬州牧,兼徐兖二州刺史的大晋权臣桓温的第三次北伐。

今年四月,桓大司马从姑塾起兵五万开始北伐前燕。朝廷命豫州刺史袁真从寿春率军两万协同北伐。从四月份开始的北伐已经进行了近五个月了。

大晋自建元南渡以来,不甘于五胡侵占北方中原故地,北伐行动连续不断。先有祖逖、后有庾亮殷浩等人相继北伐,但都已挫败而告终。

唯有一人,在殷浩之后发动数次北伐,战功累累,大振大晋之威。那便是桓温。

今年四月的这次北伐是桓大司马的第三次北伐了。早在十五年前的永和十年,时任安西将军的桓温便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那一次,他率领大军攻到了被五胡之一氐族人占领长安城外。驻军于长安城外的霸上。

氐族前秦政权摇摇欲坠,城中贵族纷纷逃亡,本地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希望桓温能一举拿下长安,恢复故都。但在最后关头,他选择了停止进攻班师回朝。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桓温的奏表上说,是因为当时军粮不足,秦人坚壁清野导致难以获得物资,所以按兵霸上,等待周边麦子成熟收割之后军粮充足再进攻。结果秦人组织兵马意图包围反击,所以不得不退兵。

但是,真正的原因只有桓温自己知道。或者,还有一个人也是知道的,那个人名叫王猛。

在长安郊外驻军隔霸水而望长安的时候,桓温见了一个叫王猛的当地名士。桓温问王猛:“我率王师十万前来讨逆,为何只有百姓来欢迎,三秦之地的豪杰名士却一个也不来见我”

王猛给了桓温一个坦率的回答:“将军千里而来,兵临长安,咫尺之间,却逡巡不进。百姓们不明白,豪杰名士们却明白,将军并无进攻长安之意,所以他们不来见你。”

桓温没有再问下去,因为他知道这个叫王猛的年轻人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心思。他当然不可能进攻长安,长安是氐族人建立的秦国的都城,他们的精锐兵马都在城中。自己攻长安得到的是什么胜了,不过是一座城而已。败了,便是步祖逖殷浩等人的后尘,成为罪人。

他的北伐本就不是为了恢复故都而来,而是要向偏安东南的大晋朝廷展示自己的能力,通过北伐增加自己的声望和实力。若长安城中并无多少兵马,可一举攻克,自然是毫不犹豫的动手。但眼前的长安,要攻下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

桓温当然不肯和秦人鱼死网破,他要保存实力,要为将来打算。他的兵马都是外军,是他自己的兵马。攻长安损失太多的兵马,那是得不偿失之举。

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伐。破羌人首领姚襄,攻克真正的故都洛阳。他还去拜谒了先帝的皇陵。可谓是威风八面,声望陡增。虽然他很快便放弃了洛阳退兵回国,恢复的大片徒弟也迅速失去,但是桓温的目标达到了。

在第二次北伐之后,桓大司马的声望和实力到达了顶峰,成为了大晋朝廷的中流砥柱,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自大晋南渡之后,由琅琊王氏和颍川庾氏掌控的大晋朝廷的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便是他龙亢桓氏。

在经过近十年的经营之后,桓氏控制了荆扬两大江左大镇的军政之权。控制了荆扬两州,便等于基本上控制了大晋的命脉。扬州乃中枢所在,京城建康所在之地。荆州处于扬州上游,在战略位置上利于顺流而下入京。

若非两州之间还夹着一个豫州作为缓冲的话,若非京城中军兵马尚有相当多的数量的话,桓氏早已可以为所欲为了。

此时此刻,经历了近五个月北伐作战的桓温大军正面临出兵以来最大的危机。

夕阳西下,燕国都城邺城南九十里处,一处名叫坊头的黄河渡口上拥挤着大量的兵马。黄河上,大量的船只聚集在河面上,升起的船帆如同河面上笼罩的乌云一般。

这里便是桓温北伐大军的主力兵马驻扎之地,距离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燕国都城不足百里之遥了。然而,桓大司马的大军现在却不得存进。因为通向邺城的道路已经被切断,燕国五万兵马正在南讨大将军慕容垂的率领下摆开决一死战的架势拦在前方。

桓温大军是今年四月从姑塾沿着水路一路北上的。水路进攻的好处是,兵马进攻速度快,且有水路作为粮食物资的后勤保障通道,方便又快捷。

他们确实在一开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一路北上,先在湖陆首战告捷,攻克湖陆,而且生擒了燕国守将宁东将军慕容忠。七月里,在黄墟遭遇燕国征讨大都督慕容厉率领的燕国主力兵马两万余人的阻击。双方大战,晋军大获全胜。慕容厉单骑逃脱。

燕国国主慕容暐急命其兄乐安王慕容臧率军前来阻击,但根本抵挡不住晋军的如虹气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