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马跟唐植桐说道:“时候不早了,我们要回去了。”
“嗯,一路顺风,保重。”唐植桐挥挥手,跟对方再见。
唐植桐没有动,目送三人收拾好爬犁,然后远去。
寂静的冬夜里,寒风将他们的谈话内容送到唐植桐耳中,唐植桐估计他们嘴里没好话,因为“西八”含量极高,说不定就是在骂自己。
即便如此,他们仍旧是两人驾车,剩下的一人面朝唐植桐拿枪警戒,生怕唐植桐捣乱的模样。
一直到五十米开外,才转过脸去。
唐植桐此时用外挂将他们枪管里的石子取了出来,同时感知到大黄鱼,也一把薅进了空间。
去特娘的吧,本来想好好交易,但他们不珍惜机会啊!
把老实人逼急了,能有什么好处呢?
至于以后还能不能再来交易,压根就不在唐植桐的考虑范围内。有这两千多斤玉米打底,坚持一年是没问题的,至于再后面嘛,口岸多了去了,何必在这一棵树歪脖子树上吊死呢?
对方的爬犁很快消失在夜色中,唐植桐挥手将麻袋全收到空间里,然后将玉米和沙子分离出来。
沙子足足有千把斤,这帮人心不是一般的黑。
如果没把大金鱼薅回来,算下来这玉米接近一块五一斤,但薅回来就折合一毛八多一斤,还是比较划算的。
唐植桐没有将沙子丢掉,暂时存在空间里,等以后家里盖点东西的时候,能用得上。
回去的路上,唐植桐算是想明白了。
买粮,卖粮,之所以这么明目张胆,是因为两边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边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命,另一边是为了宣传自己有粮,顺带赚点硬货。
至于什么帮助、恩情,估计是没多少的,毕竟对面接下来连陵墓都他么砸了,一直在反复横跳。
在这一点上,巴羊做的要好上很多。
上一辈子的时候,唐植桐有个朋友,搞基建的,去西边援建,对面招待那叫一个周到。
大学生陪读算个屁,只能说很多事能挣脱信仰,当然,不存在强迫。
走着走着,唐植桐的目光放在了冰面上,想到了去年和小王同学去滑冰的时候,取冰人工作的场景。
取冰人诞生历史很长,据说是商周时就有。
取冰是项体力劳动,先用人力凿成“冰船”,所谓冰船就是窖冰的工人先把冰面凿成一间房面积那么大的冰块。
然后将冰船从远处推到搭在岸边的传送带附近,再凿成一米见方的冰块用传送带送到岸上的卡车上。
眼下四九城依旧有取冰人。
前些年的时候,四九城的各个湖面、护城河、筒子河是都能取冰的。
后来,城内新建的工厂多了,水质受到污染,城内可取冰的地点变少了,就将取冰地点改在了积水潭、太平湖及颐和园那一片的湖面。
什刹海也有少量取冰,铁齿的传送带就支在金锭桥西边对着马良大院的岸边,只取前海东沿比较小的一块地儿,因为西边是滑雪场。
冬天取的天然冰尽管不是那么干净,但依旧是供不应求,不过大多买回去用于降温、或冰镇饮料水果啥的。
四九城夏天很热,群众对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然而有冷冻机的厂家并不多,四九城制冰厂只有一台100马力冷冻机,也大多用来生产北冰洋的冰棍,三班倒一年到头也只能生产165万立方米冰,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由于人造冰产量低,所以很多时候只能暂时依靠天然冰,天然冰一度占据冰块市场90以上份额,这种情况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国内制冷机、冰箱产量上来后,才扭转过来。
e……另外说一嘴,冰箱其实现在国内已经有了,雪花牌。
1956年,四九城医疗器械厂,一家主要生产医疗用制冷设备的企业,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民用冰箱,但由于价格和产能问题,距离走入千家万户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反正,唐植桐是不盼着了,与其盼着冰箱,还不如自己趁机多薅一点冰。
说干就干,唐植桐沿着河沿出溜下去,站起来后还不忘用挂将自己下来的痕迹抹平。
然后从河面往北走,一路走,一路收。
这边冷,河面冻的瓷实,冰足足有五十多公分厚!
表层的冰没了,河水一下子就涌了上来,天这么冷,相信到明天又有一层坚硬的冰。
四九城的天然冰不能直接入口,因为湖泊很少有活水。
唐植桐记得自己小时候打过冰凌子,用竹竿从屋檐下敲下来,然后捡起来就往嘴里送。
小伙伴之间戏称其为“免费的冰淇淋”。
冰凌子都能吃,那眼前的天然冰经过各支流的层层过滤,说不定也可以。
具体能不能吃,回头再验证。
唐植桐一直薅到自己的秘密基地附近才停了手。
临近十五,洁白的月光照在河面上,如果此刻有无人机航拍,肯定能看到一副奇特的景象。
一批鱼虾在以小房子为中心的冰面上,闪现出来,蹦跶两下后被冻住,然后过上一段时间又立马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