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完善建制</p>
建武四年,西元1725年。</p>
八月初。</p>
大明南京紫禁城,自奉天殿的首次朝会之后,内阁以及中枢各部院都已迁往紫禁城办公。</p>
华盖殿,朱怡炅正与自己的阁部大臣们在此议事。</p>
王礼说道:“陛下,而今国朝初立,百废待兴,这太常寺也该重新立起来了。”</p>
梁文煊跟着点头:“太常寺确该复立,《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
吕犹龙也说:“陛下不喜祭祀,觉此劳民伤财,此为常理。但今天下欲兴仁政,开辟盛世,前提还是唯四字尔:敬天法祖。”</p>
敬天法祖,即敬畏上天、尊奉祖先。</p>
《明史》记载:“敬天法祖,无二道也。”</p>
朱怡炅的乾清宫所挂牌匾,写的也是这四字真言。</p>
这并非在搞封建迷信,也不是在刻意彰显皇帝威严,只是这个时代最朴素纯粹的信仰价值观。</p>
不但如此,即便到了后世,这四字真言也仍旧在不断影响着后世社会。</p>
所以,这四字真言为核心的外在体现不能丢弃,否则国家就得陷入混乱。</p>
礼乐崩坏听没听过?</p>
朱怡炅仔细思量片刻,随即点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此,那便恢复太常寺及其主管祭祀。但祭礼必须改革,祭祀既是为国朝百姓祈愿,怎可肆意铺张浪费,劳民伤财?”</p>
不能劳民伤财,这是朱怡炅提出要求。</p>
“臣遵旨!”</p>
四位阁臣都没有什么意见。</p>
皇帝要改革祭礼,这是应该的,因为现在的祭礼确实繁琐,看似恢复古礼,但却极为劳民伤财。</p>
而且,这还是前明嘉靖帝造的孽,就拿祭祀天地这个来说,原来明初的天地坛确实是分开的。</p>
老朱开国,便是依照古礼,于夏至、冬至分别前往紫金山南北去祭祀天地。</p>
不仅礼仪极为繁琐,还来回两地跑大老远。</p>
老朱只去了一次就受不了了,当即做出改革,将天地坛合为一处。理由就是天地如父母,哪有子女分开祭祀父母的?</p>
不过老朱本意应该还是为了缩减祭祀耗费,不搞重复祭祀,也可以减少劳民伤财。</p>
朱棣迁都北京后没去改自己老爹定下的祖制。</p>
直到嘉靖来了,为了跟杨廷和所属的文官集团争夺话语权,愣是搞出了大礼议。然后就把原本的礼仪祭祀统统改得是乱七八糟,其中一条就是天地坛重新分开祭祀,继续遵循古礼。</p>
嗯,劳民伤财。</p>
嘉靖嘉靖家家净,还真不是在故意黑他。</p>
只这个,至少也得改回老朱定下的规矩,而且理由充分,遵循祖制。</p>
不过,这些都是后面太常寺该干的。</p>
如今,既然太常寺要复设,朱怡炅所幸也一并下旨:</p>
着内阁全权设立太常寺、宗人府、太医院,钦天监正式并入大明科学院下属天文馆,原钦天监官署改为大明科学院官署。</p>
这道旨意基本可以视作是在进一步完善大明朝廷的建制,除太常寺外,朱怡炅还打算把宗人府和太医院也给顺便搭建起来。</p>
前者为管理皇室宗族的特殊机构,虽然皇帝现在就两个儿子,还都是小娃娃。但伴随往后子孙越来越多,皇室宗族渐渐兴旺,宗人府的存在就很有必要了。</p>
不受限制的皇室宗族,对国家而言几乎是毁灭性的。</p>
说起来,如今皇帝亲族,真亲族确实一个没有,朱怡炅曾经派锦衣卫偷摸去找过,然后什么也没找着。</p>
当地人只说是整个村都逃难去了,到现在都了无音讯,极大可能是已经死了,战乱之地,最容易死人了,没死也不知道在哪里隐姓埋名。</p>
朱怡炅只能按着记忆,私下给其立了个宗庙祭祀,连封王都没封。因为不好找理由,只是封了公侯,许其香火。</p>
如此,也算仁至义尽了。</p>
而太医院作为皇宫里看病的医院,朱怡炅早在行宫就有搭建,只是一直没有正式任命而已。</p>
而今,朱怡炅既是补充任命,同样也不打算学明清,就只在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