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情况怎么样?”</br>b级基地,谢廖夫从腾云工程001号机的舱门上跳下来,询问助理琼州海射探空火箭的情况。</br>“非常不错,发动机管路用高压蒸汽清洗一遍就行,箭体一点儿损伤都没有,现在检查的是横过来时有没有造成什么暗病。</br>郭部长倒是要求改造一下级间分离器,多留点空间出来。”</br>水中发射火箭其实不算罕见,毕竟潜射导弹就是这玩意。</br>海水对于发动机和箭体的腐蚀其实并不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毕竟拜科努尔那枚被雪压塌的能源火箭这么多年箭体都没有生锈,只需要稍稍改进一些小地方就行。</br>发动机更不用说,连液氢的强烈腐蚀以及高温工况都能抗住,这点海水算什么。</br>所以试验不应该有问题,有才是不正常。</br>“很好,再催一下辅助系统那边,尽快把配套的设施都准备好,必须在正式发射前进行一次演练,四号火箭那么贵,磕了碰了维修都麻烦。”</br>谢廖夫对新远四号还是比较放心的,这枚超级火箭基本上全部由基地制造,设计和制造都有保证,唯一担心的是运输以及发射系统,其他厂商太容易掉链子了。</br>就比如这架“腾云”001号原型机,9月17日夜晚进行了第一次地面滑行测试,立即就发现了问题。</br>好在只是管线上面的小麻烦,但谢廖夫还是立刻命令基地以及来支援各个设计所技术专家进行全面检查,花了十二天的时间加班加点完成了几次静态测试。</br>原本9月25日进行首飞的日程只能搁置,明天就是9月30日了,离国庆只剩下最后一天,这是首飞的最后时机了。</br>现在已经是晚上20点,但谢廖夫看了看在场的总师和研究员们,挥手大声喊道:</br>“今天就到这儿吧,明天飞!”</br>站在腾云宽大机翼下面,正在打着手电亲自检查隔热蒙皮的曾红韦闻言收起电筒,从移动扶梯上慢慢爬了下来。</br>腾云可是十足的大块头,机体高度超过5.8米,地面检修必须依赖扶梯,一直仰着头也很难受。</br>曾红韦活动着脖子走到谢廖夫旁边,然后把视线放到腾云的机体上:</br>“谢总,首飞就入轨?这是不是太冒险了。”</br>谢廖夫:“都一样,不要把它看成是飞机,这是航天器,它的可靠度要求以及设计流程和飞机是不一样的,要对我们的火箭有信心。</br>看,我们的试飞员……宇航员多努力?”</br>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是腾云亮起的驾驶舱玻璃,里面的四名宇航员正在进行最后一次模拟,其中两位是飞行工程师。</br>h1的理论极限飞行间隔周期是7到10天,h2至少15天,腾云的设计间隔时间是——2小时。</br>理论上,腾云降落以后甚至都不需要维护,加满燃料就能再次前往太空,15次往返大气层后需要一次24小时的维护与检查,60次起降后需要返厂进行3天的中期维保,每满240次飞行需要定期检查以及强制大修。</br>至于它的起降寿命是多少?</br>1000次,并且可视机体状况延长。</br>每架腾云的出厂价是38亿元人民币,加上单次90万元的燃料以及其他费用,1000次寿命时算下来单次飞行成本470万元,它可以搭载两名飞行员在内的22名乘客,也就是每个人20万元出头。</br>如果不计算成本那就更便宜,送一个人才4.09万元,如果不出舱行动单个宇航员上太空的成本绝对能控制在10万元以内,廉价到令人咂舌。</br>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腾云坚持使用了对于ssto来说比冲有点烂的液氧甲烷燃料,加注一次燃料才40万元出头,液氧液氢就没这好价了。</br>130吨的液氧液氢燃料差不多需要210万元,价格是不算太高,但运输和仓储成本就绝对不能忽视了,零蒸发贮罐也是相当昂贵的!</br>这绝对是航天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如果说新远四号火箭是化学引擎暴力理念的极致产物,腾云就是技术层面上榨干了化学燃料本身最后的一丝潜力。</br>毫不夸张的可以说,腾云的出现就相当于无畏舰下水,直接把它之前的所有入轨航天器都扫入了垃圾堆,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br>而下一个时代的开端虽然还在青山基地酝酿,但也在试图逼近核裂变技术的极限。</br>谢廖夫现在亲自同时抓着腾云、新远四号、xn90三个航天器项目呢!腾云在他眼里还真只能排在次要地位,并没有那么多的小心翼翼。</br>这样的态度虽然有些狂妄的意味,但曾红韦反而更加有些佩服起来,共事的这段时间他彻底见识到了整个新远公司超高的效率和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