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07章 微波除害(1 / 2)

“丁老师,这麻雀真香啊,比用火烤的好多了。”</br>跟随丁必筠进山的头号大弟子熊诚用木棍挑起一只还在往外滋滋冒油的烤麻雀,他老远就闻到香气了。</br>旁边的天线阵列施工负责人也靠近煞有介事地评价道:</br>“除了肚皮一侧的毛因为积热糊了,其他地方是真的受热均匀啊,里里外外同时受热,要是再控制一下火候那肉得多嫩。</br>我老家以前就有卖这个,但是做的不好的吃起来很柴,这么做就对味了。”</br>站在平板阵列天线旁的丁必筠满脸黑线,想要踹一脚熟死麻雀又害怕沾油,最后只能哼哼两声作罢。</br>第一次天基电能传输试验——50%成功。</br>时间回到十几分钟前,天上的赤乌一号卫星精准地将微波束限制在天线阵列范围内,从外太空而来的太阳能经过0.12光秒的距离抵达地面,然后被接收线圈高效地转化为电能。</br>在长达10分钟的时间里,赤乌一号的平均发电功率451千瓦,发送功率447千瓦,地面平均接收转化电力375.5千瓦,输送转化率84%。</br>效率比想象中的低不少,少了7.5%的电力,不过可以接受,还是很不错的。</br>接收天线的温度也还可以,在室外温度17摄氏度的情况下接收天线的温度只升高到了24摄氏度就保持不变,温度控制的相当好。</br>然而过了一会儿控制室突然发现效率稍稍降低了些,随即室外红外检测站就发来了预警,说在天线那里发现了一个温度异常点,为了安全考虑控制室立即关闭了赤乌一号的微波传输天线,然后匆匆忙忙地前去检查。</br>最后发现也不知道是哪里的麻雀倒在了天线上,承受着平均功率高达447千瓦的微波炙烤。</br>这只可怜的麻雀先是因为巨量的微波辐射导致头昏脑胀,以至于失去了挣扎的能力,然后整个身体从内到外就开始被均匀加热。</br>但仅仅是这点加热功率还好,经过了36000公里的散射447千瓦功率分布范围达到了12500平方米,每平方米功率才36瓦,烧不死。</br>然而倒霉的是它躺的地方正好是接收天线靠中心点,天线阵列会通过反射面把大部分微波集中到小部分区域,所以来自其他地方的热量不断在接触点堆积,积热迅速上升,从躺倒的那一边开始受热,丁必筠等人赶来的时候里面差不多已经熟了……</br>这只能算作一个小小的意外,传输试验本身还是相当成功的,就是传输效率不知道为什么比预期低了些,但84%的效率其实也已经可以进入实用化。</br>“这边的树太密了,当初只考虑到了杂波影响小和长安近选的秦岭,恐怕后面对生态环境影响很不利啊。</br>至少要把周边的树都砍一圈才能防止小动物干扰,以后还是搬到空旷的地方去。”</br>听着自家导师的话熊诚脸色一垮:</br>“丁老师,我们不会去大戈壁吧。”</br>“那倒也不会。”丁必筠抓了抓头发,虽然理论上戈壁滩条件好,但戈壁滩他也不想去啊。</br>“其实以后可以把天线做成半封闭的抛物面,既能集中微波也可以防止干扰,但那个建设成本太高了,试验的时候用不着,我还是去联系一下砍树吧。</br>你马上去联系一下新远公司还有蜀川政府,告诉他们试验非常成功,赶紧把第二批经费剩下的一半划过来。另外去催夸父公司的升级款太阳能电池,今年年底时候必须量产,成本控制不好才是麻烦。”</br>……</br>京城。</br>富兰克·杨拄着拐杖走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往来的学生和老师路过时都像往常一样向他热情地打招呼,他也很客气地点头致意回应。</br>但在学生们走过他身旁之后马上就会凑在一起窃窃私语,还不时看向他。</br>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几天出了一件大事,华新社记者报道:曾经坚决反对建加速器的富兰克·杨,现在大力赞成搞高能加速器啦!</br>白纸黑字、音频图像证据全都有,而且不是中小型加速器,要建周长100公里以上的超级环形质子加速器,向前沿物理的最后壁障发起冲锋!</br>这一消息一经放出立刻引起了全国上下的热议,在富兰克·杨回国的时候他认为当时的国力紧张不应该建造对民生无用的加速器,并且真的也做到了这一点。</br>后来进入10年代开始,社会上开始有人强调基础科学重要性,但富兰克·杨不发话,总感觉时机不成熟。</br>1970年他一回国就反对加速器,并且在80年代也一直持反对态度,但高能物理研究所硬是顶住压力搞成了bepc。</br>2012年的时候吴云峰说要搞cepc,100公里正负电子对撞机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