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上那只鹰,不太对劲啊!”王姓军汉还算机警,毕竟他还能混到刘瑜麾下,虽说是刘瑜手下白玉堂的手下的手下,但总归算是帅司直辖的特种小队,所以他还是有很不错的危机意识。
“鹰不是青唐蕃部的,就是辽人的,夏人的,难道是宋人的?你在夜香桶里泡昏了头么?”那都虞侯冷笑着嘲讽着对方。
的确宋军一方,到现时,鹰仍没有投入到战场。
如果不是刘瑜向俞角烈开口,那他手下也不会有这头鹰。
这可不是骏马,这是一个在天上的眼睛,哪怕它只能通过飞行轨迹,传递简单的信息。
但对于地上的人来说,特别是小部队,也是非常致命的。
而王都虞侯带出来的两个好手,也是很不以为然,他们都觉得,这王姓军汉,被吓破了胆。
不过王姓军汉沉下心来想了想,也觉得的确就是这样的道理。
而且回望去,已成了一个小黑点的宋军营盘,更让他心里有种,放下重担的解脱感。
所以,尽管那鹰在他们头顶飞来飞去,他也终于不去理会了。而且那鹰,很快便也就飞走了,飞走的方向,是他们的前方,而不是后方。
在王姓军汉看来,就算经略相公不放过他,那追兵也应该在后面,这鹰飞向前方的天际,再怎么说,那也是蕃部的地盘,如此他终于把高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这军汉把心放下来,一路倒也就少了许多的问题。
抹耳水巴可以突袭宋军,本来前锋一部,就离王韶所选筑城的地点并不太远。
天没亮就藏身在夜香桶里,离开宋军营盘;到了天色微亮,这军汉就已在小河里洗好了污物,开始上路。
而过了正午没多久,在这军汉前头的剥波,已和那养鹰的蕃兵,抵达了抹耳水巴的外围,如果不是那头鹰在空中的预警,他们甚至会撞上抹耳水巴的游骑——他们刚刚突袭了宋军,却不想被宋军也来上这么一回,青唐人也许没有宋人的读书人那么多,但对于战争,每个没有被灭绝的民族,都有从战争中学习它的天赋。
比如细作,刘瑜一开始是领先这个时代所有人的,但几年过去之后,不论是辽国还是西夏、青唐,他们也渐渐地跟上了。尽管没有等高线地图,没有密码编写,没有完善的情报处理系统,没有高效的文档归类办法,也没有一支任务很明确,执行间谍任务的特种小分队。
但不能否认,辽国、西夏、青唐,他们都在跟进,至少现在抹耳水巴和蒙罗角部,已经知道先派出人手,渗入宋军之中,去掌握一些宋军的动静,然后以此为根据,来制定一些作战计划。他们尽管是比刘瑜主持情报工作的大宋要落后,但明显在追赶。
比如突袭之后,马上加强的游骑,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幸好有天上那只鹰,所以剥波和那养鹰的蕃兵,便早早躲了起来。
而那王都虞侯却就带着王姓军汉,见着游骑便如见着亲人一般,迎了上来。
尽管他们没有如刘瑜主持的大宋情报机构一样,却也有自己的办法,最古老的办法:报上抹耳水巴部落里,某个头人的名讳。
有游骑便回部落去,过了大约一刻钟,有头人的手下跟那游骑过来,端倪了王都虞侯一阵,冲他点了点头,招手让姓王的军汉过去。而王都虞侯就领着他那两个手下,拔转马头,向头宋军营盘的方向拍马而去。毕竟他潜伏在宋军营盘里,才是他最大的价值。
甚至,他的作用不是去取得情报,而是做为一个枢钮,把散落在宋军之中的各式情报探子,整合起来。
“等等。”白玉堂抬手按下旁边的长弓,他在山丘的阴影里,望着离自己大约还有三百步左右的王都虞侯。
三百步,白玉堂的目力没有这么夸张,能分辨出面容来。
但天上的鹰有。
它用自己飞行的轨迹,告诉了白玉堂这个情报。
白玉堂冷静地向对方说道:“他就是一个中枢,留着他的意思,就如经略相公在东京,留着萧宝檀华哥的道理一样。”
“留他一条命,没问题。”持弓人轻轻笑了笑,在阴影里,他伸了个懒腰,看起来,象是一头午睡的猛虎,初醒。
白玉堂皱了皱眉,连他也不太习惯这持弓人身上,那股煞气:“还有二百五十步,再说,你要让他相信,是被游骑误打误撞……”
持弓人没有说话,只是用脚路踢了踢边上那堆树枝,白玉堂深吸了一口气,把那些树枝收拾起来,绑在自己的马尾。然后慢慢驱动战马,在山丘的阴影里奔驰起来。
二百步,王都虞侯望向这山丘所在,尖尖烟尘卷起,一百五十步,烟尘愈来愈多,来者离他越来越近了。
“跑!”王都虞侯不愧是沙场余生的老行伍,果断向两个手下,下达了命令。
这个时间,去分辨是哪一方的人马,没有意义;
去分辨是不是要来干掉自己的?也没有意义。
因为这么大批的骑兵接近,得到能看清彼此的脸面,能在如鼓的马蹄声里,听见对方的呼吼时,不论来者是王都虞侯的仇敌或是父亲,都没有区别,刹不住了,谁想把马停住,只会被后面的骑兵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