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大唐地主家的傻儿子> 第十八章 有多少人要多少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八章 有多少人要多少人(1 / 2)

他的想法不错,想要带领治下百姓勤劳致富,可是现实却很残酷。

掖县也跟中原的县城不一样,首先是地理地形上的不足,基本都是丘陵地带,种庄稼太累,还不划算。唐朝的生产种植技术不满足在丘陵地带种粮食,因为没有先进的技术在支持,首先土不能固定,然后浇水也是个难题,古代可没有抽水机,就算是二十一世纪山东丘陵也就种一点玉米,根本没有种麦子的,那个产量也只能说聊胜于无,现在这个时候就更不要想靠着种地致富。

后世中国的发展给李东升的经验就是,一个地方要想富就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别的地方产不出来,或者质量没有你好,那就是拳头产品,价格就可以自己说了算。

李东升帮他们找了一个商品,那就是盐跟腌鱼。石材工坊发展起来只能富了县衙,而这个就可以富了老百姓。

古代煮盐是先从盐井中提取地下卤水,经卤水沟导流至刮卤摊场;刮卤摊场用草木灰铺成,卤水与草木灰发生化学反应,并经过日晒结成盐土;再把盐土刮起放进淋卤坑淋滤,从而得到含盐量或浓度更高的卤水溶液;最后把淋滤和沉淀的卤水转移到盐灶边的储卤坑中,再上灶煎煮成盐,这样的做法就是操作繁琐,产量也不大,价格就更是居高不下了。

海边现在看到密密麻麻的芦苇,就是煮盐天然的柴火。现在正是发黄发枯的时候,太阳给茫茫芦花镀上了诱人的金色,连绵不绝,延伸至天际。海风吹来掀起阵阵波涛,发出“哗哗”的响声。

“最近的盐场在什么地方?”李东升问道。

“在十五里以外。”刘洋檫干了眼泪,抽噎着回答。

“哦,是官营的吗?有多少人在里面?”

“大人,大唐只对池盐、井盐设有盐田使,对海盐并无管理,也没有设立税收。”说话的是金荣,自从那次去丰密后,李东升发现这个家伙对掖县地理熟悉,人情世故也可以,所以出来就把他也带着了。

“大人,盐场只是小作坊,做点盐补贴生计,不过海盐做出来发苦,价格卖不上去。”

“哦,我们去看看。”

领导说了话,下面就执行。刘洋带路,一行人又往盐场走去。十几里的距离很快就到了,不过李东升他们还没到海边,就闻到了一阵阵的腥味,十分刺鼻。

李东升他们小心的沿着小路前进,道路两侧全都是一片片的芦苇,就像是黄色的帐子一样挡住了视线,穿过了这片芦苇荡,又爬上了一个高岗,一片蔚蓝色的大海立刻出现在眼前,一片绿色慢慢的延伸到远方的蓝色,堪比后世那些被吹上天的什么巴厘岛,马尔代夫。高岗下面有一大快的空地,正在烧着火,上面是陶做的几个大罐子,冒出的黑烟破坏了这一切美景,在火堆旁不远的地方,还扎着几座帐篷,周围也有不少的人在走动。

李东升他们几个人走了下去,腥味更重了。走到火堆旁边的时候,李东升正想低头看看里面烧的什么东西,有人大喊道:“你们是什么人?”

“刘大哥,是我。刘洋啊,这个是县令大人,他下来视察的。”刘洋赶紧解释,周围已经围了好几个人过来。

“拜见县令大人。小人刘宽。”这个家伙赶紧自我介绍,顺便把手中的棍子给扔了。”

“李东升就当没有看到:“刘宽是吧?你这个盐场怎么办的?有手续没有?交过税没有?”

“回大人,这个。。。就是小人自己做点盐补贴生计,才了煮一点点盐,大唐也没有说要收海盐的税啊。”刘宽虽然神色惊慌,但是回答问题还是滴水不漏。

“是吗?把这个盐场的情况讲给我听听。”

“小人迫于生计,现在冬天要到了,想弄点钱买些吃的穿的过冬,以前见过人家煮水为盐,就寻思着也学着做点,刚做了几天,真的没有做出多少来,也就是柴火不要钱,不然早就亏死了。”刘宽一脸无辜:“大人,你看,这个就是煮出来的盐,发苦,还不知道怎么卖出去呢!”

“呵呵,穷则思变,有想法并付诸行动比光想不动要强。”李东升夸奖了他:“不过就靠你这个盐场小打小闹也不行啊,我来出钱做个盐场,你来帮我管事怎么样?”

刘宽没有想到自己煮盐还能有个大饼砸自己头上,跟着县令大人干,那吃喝肯定是不愁了,登时大喜:“多谢大人赏识,我愿意。”

刘洋看刘宽就跟县令大人说了几句话就做了管事,很是眼红,也跟着道:“大人,盐场里我也可以做工啊。”

李东升笑道:“都要都要,你们能找到多少人?”

刘宽道:“不知道大人每天工钱有多少,如果不低的话你要多少人我就给你找多少人来。”

海盐肯定要大投入大产出,只要开始大规模地开发海盐,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手,按照李东升的规划中,最少一半的莱州渔民都可以投入到盐田的规划中来,到时候就是天天看着钱哗哗的往口袋里流啊。

盐和铁都是古代的重要战略资源,向来都是由政府来掌管。唐代的盐业管理跟隋代一样,主要管理的是西北地区的盐业,沿海地区的还没有放到眼里,但是由私人掌握海盐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李东升想了一会,还是要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