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袁绍不想控制冀州全境,而是有了黄忠三人全力防守的邯郸、斥丘和魏县三城,在他二十万大军全力攻打了十几天后,死伤大军数万人,三座城池依然是稳如磐石,纹丝不动。可是如果不攻下这三城,直接出兵攻打邺城的话,黄忠三人属下的三支骑兵又会对袁绍大军的粮道构成威胁。
正当袁绍再一次骑虎难下的时候,渤海和濮阳先后有消息传来。渤海传来的消息让袁绍大怒,渤海境内竟然出现了数量达到两万的骑兵,他们来去如风,虽然还没有攻下哪一座县城,但是渤海境内有数十家坞堡被他们攻下,堡内物资能够搬走的都被搬走,不能搬走的全部被一把火烧光。
袁绍属下骑兵本来就不多,这一次全部都被袁绍带走,渤海太守审配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骑兵在城外肆虐而无可奈何,他现在唯一能够做的只有向袁绍求援。
出现在冀州境内的两万骑兵就是黄叙的五千骑兵和公孙越的一万骑兵。他们在合兵一起后,两人便从广阳直接杀入了渤海境内,黄叙知道,渤海作为袁绍起家的地方,肯定是最为重要的。如今冀州的骑兵绝大多数都调往西面与司州军对战,渤海境内一定空虚,如此正好可以在里面闹个天翻地覆。
早在两军集结之初,黄叙就向公孙越表示,此次出兵,一应收获,任由公孙越取用。只要是他公孙越看上的,司州军就不会染指半分。
得到黄叙的承诺,公孙越高兴得见牙不见眼。冀州富庶,在这几年已经差不多要赶上魏郡了,虽然此次不能攻下渤海的城池,但是城外可是有数不清的世家大族的坞堡,这里面的没有油水,打死他也不会相信。
果然,两人领大军进入渤海境内后,离渤海最北面的县城漳武还有百余里,公孙越的斥侯就发现了一个大坞堡,堡墙高达近两丈,周长约数里,上面写着“谢家堡”三个大字。
两人大喜,一声令下,两万骑兵高声呼喝着冲向十余里外的坞堡。
大军停在坞堡一里外,两人领着数十亲卫缓缓的逼近坞堡,此时的坞堡内已经乱成一团,数万骑兵突然出现在堡外,任谁都知道对方来者不善。
谢家本是章武的大家族,几年前袁绍刚来渤海之时,便举族投靠了袁绍,所以在章武的势力更加如日中天。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袁绍也大肆笼络本地世家,这些年来,谢家也有数名子弟进入袁绍的车骑将军府内任事。
有了家族之子弟在将军府内任职,谢家肯定知道冀州兵马的情况和动向的。冀州骑兵本来就不多,此次大部已经随袁车骑出征司州,如今坞堡之外的数万骑兵肯定是敌非友了。
章武的这一处谢家堡是谢家在城外最大的一处坞堡,也是谢家最大的一处庄园之所,这里面已居住着数百户谢家的佃户和近千名奴仆,共有丁口约五千人。
坞堡周围的数万亩良田都是谢家的产业,为首之人是谢家的一位名叫谢承的管事。
谢承也曾经在军中任职,只是那时谢家还不像如今一般势大,所以在军中受伤后,谢承便从屯长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因为他熟悉兵事,所以家族将这座最大却也是最偏远的坞堡交给了他。
家族的大部分人都住进了章武城内,而重要的成员更是已经在南皮城内的安家。
因为他出身世家,再加之曾经从军,所以谢承还是很有能力的,接手管理这个坞堡后,数年时间便将这里管理得井井有条,颇得家族长老们的赞许,族中便更加信任他,放手任由他管理这个坞堡。
这些年来,谢承在堡内的日子过得颇为舒服,可以说他就是这个坞堡的土皇帝,说一不二,每年只需要按族中规定给家族送去足额的钱粮,就没有人再来管他了。
自从大军出动以后,谢承出于多年从军的经验,将堡内的几名会骑术护卫都派了出去,目的就是探听北面幽州公孙赞的情况,他知道,公孙赞与皇甫超博的关系非常好,所以出于谨慎,就将护卫派到北面巡逻。
谁知道真的被他猜中了,昨天下午,派出的几名护卫只有两人回来了,带来的消息是有一股数量达到两万规模的骑兵出现了北面,最迟明天就能够赶到坞堡这里。
这一消息将谢承吓得面如土色,两万骑兵,据他所知,车骑将军麾下精锐骑兵一共才只有两万,其余只是众将领属下的数十近百的亲卫骑兵,而这一次,公孙赞一下就派了两万骑兵出战,那他们后面还有多少步卒呢?
难度说,公孙赞全面入侵冀州吗?不对呀,没有收到家族传信说公孙赞大举入侵呀,一想到这个,谢承很快就镇静下来,没有步卒大军,骑兵来得再多也不会攻城,自己的坞堡虽然说是坞堡,其实却差不多是小县城了。相信对方应该是不会进攻自己这里的,不过,相应的准备还是必须的。
镇定下来后,谢承便下令堡外的佃户和奴仆全部都退回到坞堡之内,又下令坞堡护卫做好迎战的准备,同时又派了几人一人双马,迅速向县城示警。又下令将堡内青壮都编成伍,协助护卫守堡。
经过一天一夜的准备之后,幽州的骑兵终于赶到了坞堡之下。
看着堡外如同潮水一般涌来,铺天盖天一眼望不到边的骑兵,堡墙上面的护卫、民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