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花走了,留下了那个名为《巴尔扎克和小裁缝》的剧本,走的时候,就留下一句话:你想演,我就能让你上。
王菁花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表情之中的矛盾,宋铮都能看的真真切切,昨天接到周讯的电话之后,宋铮特意查了一下陈昆现在的履历,真要说起来,他现在和陈昆拼人气的话,说不定还能占据上风,但是论演技,陈昆在未来可是被圈儿内誉为演戏演到疯魔的一个演员,他这个野路子和人家比,究竟怎么样,他的心里也没底。
还有一点就是,陈昆现在也是华谊兄弟的演员,而且同样是王菁花手下的艺人,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王菁花才会纠结。
让王菁花帮着自己争角色,宋铮也没觉得自己有多不地道,他又没让王菁花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帮他抢角色,只是想要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而已。
吃过晚饭,宋铮就迫不及待的捧着剧本看了起来,这个故事并不是很长,叙事方式也并不复杂,只有很简单的一条线,但是却讲述了一个并不会让人觉得简单,苍白的故事。
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的确是一个敏感时期,知青罗明和马剑铃是一对好友,受家庭成分的影响,两人不得不上山下乡,来到湘西某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乡下贫乏的生活令年少气盛的二人感到厌倦,整日自寻乐趣,正在这个时候,他们遇到了被称为“人民公敌”的四眼儿,并得知他偷偷收藏了大批禁书,包括福拜楼、托尔斯泰,雨果,以及巴尔扎克等人的名作。两个人对巴尔扎克的作品非常着迷,经常偷看放在箱子中的。
与此同时,他们与村子里裁缝的女儿小裁缝相遇,美丽可人、活泼开朗的小裁缝给他们死水般的生活带来了光亮,而他们的禁书也令小裁缝幻想中的世界豁然开朗,慢慢地两人同时爱上了小裁缝,小裁缝却慢慢和他们一样爱上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因为他的书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气质与精神,令小裁缝幻想中的世界豁然开朗,可是就在他们的爱情之火越烧越炽热的时候,小裁缝却告诉二人,她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像这种下乡知青与乡下姑娘的爱情故事,在知青中比比皆是,一般来说,这种故事最后的结局,通常是知青哥哥回城,忍痛抛弃乡下妹妹,甚至他们的孩子。
但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却与众不同,乡下妹妹居然抛弃了知青哥哥,一个人进城去了。
究其原因,罪魁祸首竟是早已作古的法国老先生巴尔扎克,看了两遍,宋铮才总算是闹明白巴尔扎克和小裁缝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个体为什么会被联系在一起。
这个故事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出人意料的结局,折射出的是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
整个故事完全没有多数知青题材的伤痕情调,相反充满了青春的激情与活力,这点与《阳光灿烂的日子》有些相似。但是它比后者更有深度,不仅仅有青春期的躁动,更有对知识对爱情对美的追求。
罗明在故事里曾经高呼:“我要用这些书改变小裁缝,她再不会是一名无知的山地人。”
结果小裁缝从巴尔扎克的中窥见了开启心灵的曙光,爱上了巴尔扎克的世界,毅然走出山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数年之后罗明已然有新的归宿,有了家庭,有了事业,有了很多的难以割舍,慢慢的将那段曾经的轰轰烈烈埋藏。
多年之后马剑铃从事着他最爱的音乐,或许每一个音符都是对故人思念的表达,他难以释怀那段感情,然而洪水却将最后的她和他们之间的故事封印。
“其实我们俩都爱她,只是我们俩用了不同的方式来爱她。”
面对爱情罗明勇敢,马剑铃含蓄,罗明大胆的爱,给了小裁缝情感的冒险之旅,马剑铃默默的守候,给了小裁缝情.爱和煦的春风。在故事当中,罗明离开的那一段时间里,一直是马剑铃在默默无私的照顾小裁缝,即使他知道小裁缝心里最爱的还是罗明,这种精神实在很难得,值得钦佩!
其实出生在一个思想比较传统、保守的年代,三个主人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敢于去探索和追求的精神令人深思,还有他们那纯真的爱情和友情,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是多么的稀有和宝贵。
剧本当中有几个段落,宋铮看了也不禁感到了触动,第一个就是,罗明和马剑岭第一次读巴尔扎克的,读了一通宵,早上起来之后说,这个世界在我的眼中已经完全变了。
当然,谁都知道,改变了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看世界的人,可是整个故事当中,两个知青似乎并没有任何变化,甚至包括马剑岭后来去采风搞音乐,也很难让人判断那是他的爱好,还是受到了的影响。
还有一个就是,两个知青被派去看电影,然后回村来讲电影,他们看来看去都是一部《卖花姑娘》,回来讲得却是法国。在那个文化贫瘠的时代,这个小村中的人,得到了远比外面世界的人更多的文化享受,然而也仅是如此而已,电影内容在离开了两个知青的说书场后,村民的生活并无任何变化。
故事中处理最好的部分是山中美少女小裁缝,她本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