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08、察举制(1 / 2)

崔琰回去的时候崔林就站在外头,依然是来时那身襜褕,一些地方已经泛白,但他站得很直,似有股力量支持着他,两人对视了会,里头传来激烈的讨论声。崔林道,“是佃农一事。”

崔琰上交佃农户口,只是族中几位长者同意,等这事传回清河,崔氏内部几乎炸开了锅。他崔琰想讨好长公主,法子多的是,偏偏揭了自家老底。并且他们崔氏做了第一人,你让剩下那些士族怎么办?

不交,人家崔氏都交了,你要和长公主对着干吗?

交,谁愿意把自己的钱送出去。

一时间清河风起云涌,崔琰这个出头鸟就被无数支枪盯上,外头的,还有自家人的。

崔琰脸上无大表情,他不觉得自己有错,面对诸多非议,依旧能保持心中观念。

“德儒也是来劝说我的?”

崔林摇头,相反安慰起崔琰,“堂兄若是需要我,尽管开口。”

虽然他现在没有发声的力量。

崔林家境贫穷,年轻时候也没闯出名头,只有崔琰看得起自己。都说投桃报李,崔林想尽一份微薄之力。

崔琰停下脚步,过了会发笑起来,“德儒此言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

让他知道,他非一人独行。

说罢转身走进屋里,那儿,族人在等着他。

**

崔琰的事闹得很大,主要是佃农一事本来就是热议,崔琰这一招直接让他站到风尖浪口,且不谈清河那边的情况,刘意也打听起崔琰这个人。

崔琰在河间名气很大,据说长得好看还很受人尊敬,一个标准的名士。

还有崔氏。

平心而论崔氏算不上什么大族,比起袁绍这种名门望族,崔氏只得算是刚出头,看崔林就知道了,明明是崔琰的堂兄,没名气不说,还得穷到自己去种地。

因此崔琰上交来的小本本也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顶多算能看,和河间那个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不过这件事重点不在佃农的数量,而是崔氏的态度,虽然名气比不上袁氏一族,但崔氏在冀州也算小有名气,崔氏的投诚在刘意看来就是起了领头羊作用。

仿佛在告知其他羊,以后你们身上的毛也要这样剃。

出于自己的好奇心,也有必要的政治运作,刘意召见了崔琰。

等真见到崔琰,刘意又觉得有些好笑,因为在这个时代看来,美须可以提高男人的魅力值,偏偏刘意不吃。

刘意:看起来更像爹,不像男朋友。

抛去多余的心思,刘意和这位清河名士攀谈起来,“足下所为令人敬佩,不过听说清河有非议,可是足下受了委屈?”

崔琰这几日确实不得安眠,不过在刘意面前是绝口不提,“长公主为民费心,琰没有可以相助的地方,只能在此事上减少长公主的忧心。”

完完全全的投诚,算是意料之内,刘意含笑点头,既然对方有诚意,她也不吝啬自己的善意,“尊驾的名声我素有听闻,只是古语有云: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尊驾有才不假,但我不知晓您的擅长之处,况且眼下冀州未定,我虽想与尊驾论道,无奈事务,不若这样,您以笔论述所思所想。”

说完不等崔琰表态,刘意转头就问荀彧,“一般是考常科还是特科?”

碍于崔琰在场,荀彧没法制止刘意,像崔琰这种名士根本不需要察举,人家完全可以直接征辟进来。

简单来说崔琰是个名士,那么刘意直接任命崔琰为官就可以了。

走察举制反而有些顾此失彼。

不过崔琰脾气很不错,又或者说本人有信心,他笑呵呵道,“琰少时为正卒,羡慕孝廉,方才有感发愤读书,今走察举,也算圆了旧梦。”

崔琰年轻时候也是个中二少年,喜武不喜文,后来被乡里人送去做徭役当兵,那日子太苦了。

吃了苦头的崔琰立马转变人生方向,从一个粗人转变为饱读诗书的名士。

可见孩子就是欠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意和崔琰就这么说定了,再观荀彧神色,一看就准备回去碎碎念,刘意走了半步又停下,对荀彧分外疼爱,“崔公一人参考颇为孤苦,要不这样,文若你也一起来。“

荀彧,“……“

刘意说完面对两位大龄考生,左思右想,最后拉了一堆人下水,“既然别驾都参加了,奉孝他们也一起来吧。至于何人出题,我记得孔明先生还在邺城。“

就那位被刘意骗过来的书法大家,叫

胡昭,字孔明。这位不怎么插手军政,纯粹的清流,又受人敬仰,让他做主考官不错。

刘意这种堪称胡来的姿态反而叫崔琰定下心来,他想到尚在清河的崔林,鼓起勇气道,“琰想要讨要一个名额。“

刘意似笑非笑,在崔琰报出自家堂弟的名字后,表现的非常大方,“是与不是,笔下见真知。”

言下之意就是同意了,崔琰松了口气,目送刘意离去,转而寻人托信到清河。

他人都说崔林无用,可在崔琰看来,崔林只是大器晚成,还少了一位明主。刘意种种举动皆是为民,开头已经赢得崔琰好感,至于是否要为刘意效忠,还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