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城谋逆一案,嬴政的一出请君入瓮,让朝野上下都知道了他们这位素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王上,不是一颗好拿捏的软柿子,而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
善于隐忍不说,其心思之深沉,手段之狠辣,所见者无不为之侧目。
可以说他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定一击即中。
再加上那一场神迹,更是让他们对嬴政是天命所归确信不已,就差没把嬴政当神给供起来了。可以说,如今的朝堂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先前站对了队的,如王家,蒙家等,这几天是逢人就笑,连说话的声音都比平常大了不少;那些中立的呢,则愁着怎样不动声色的讨好王上,太急切吧显得掉价,还容易让王上想起他们之前的不作为,慢了的话又怕王上失了耐性直接厌弃了他们。
最惨的还要属一开始就站在王上对面,还给他使了不少绊子的。被夷三族的嫪毐残破的尸身至今还挂着示众呢,这就是活生生,啊不,是死翘翘的例子。也就是赵姬是王上生母,还能好吃好喝的供着,但是旁的是别想了。前几天还有几个没眼色的儒生上书请王上把赵姬接回来,结果怎么着,有一个算一个统统被法去做苦役了。
所以这些人急得啊,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摸摸自己的脖子,看看头还在不在上面。其中,以以一己之力,当了嬴政近十年眼中钉的吕不韦为最。
要知道,在嫪毐事发之前,吕不韦可是牢牢占据嬴政心中黑名单榜首不动摇的啊。就算后来有了嫪毐,可在嬴政眼里,罪魁祸首也还是他。
毕竟,嫪毐是谁送进宫的?是他!
是谁逼得嬴政不得不抬起嫪毐来和他打擂台,生生又给先王添了一抹绿色?还是他!
这逻辑没问题,所以,吕不韦害怕是正常的。而嬴政,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害怕,更没有辜负那些年一声声的“仲父”,很好的履行了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为仲父亲自送终。
借着这次的余威,他以嫪毐原本是吕不韦门客,却被他给送入后宫,其心可诛为由,先是雷厉风行的罢了吕不韦的相职。然后又将这些年搜集到的有关吕不韦揽权结党的证据摆上来,大力打压他这一系。吕不韦本人更是在家没闲赋两天,就被嬴政下令流放巴蜀。
当然了,并非是嬴政突发善心,所以才没要吕不韦的命。而是软刀子割肉才疼,吕不韦年岁已高,且养尊处优多年,哪里适应得了巴蜀恶劣的环境,说不得在流放的路上就能要了他的命。
能让他死前多受点折磨,还得了个仁慈的好名声,嬴政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事有眼睛的人都能看明白,在朝堂上如鱼得水这么多年的吕不韦又怎么会不懂?不知道是想少受点罪,还是希望自己主动一点,看在他这么自觉的份上,嬴政能消消气,不要牵连他的家人。
于是,在流放的旨意下达的那一天,吕不韦饮毒酒自杀,欣然赴死。
在鲜血的开路下,从此,朝中大权尽归嬴政之手,再也没有人能够与他抗衡。
等这一阵腥风血雨过去,朝堂又恢复了表面的平静的时候,眼见着嬴政又已经二十一岁了,至今还未有子嗣,大臣们急了,纷纷上书请求秦王早日成婚。正好,借着这一桩婚事的喜气,也可以冲刷一下这些时日来的肃杀之气。
对于这一件关乎着秦国传承的大事,不仅大臣们关心,就连华阳太后也常常过问此事。
不过这也并不奇怪,当初华阳太后一系支持的是嬴政的弟弟成蟜。谁知道嬴子楚早逝,他们寄予厚望的成蟜又太过年幼,最后登上王位的是嬴政,他不过封了个长安君。
因为押错了宝,后来把持朝政的赵姬、吕不韦又和他们是对头,龌龊不少,嫪毐更是个混不吝的蠢货。在他们一连串的打压下,朝中楚系官员渐渐沉寂下去,就连华阳太后也久居深宫不问世事。
这一次华阳太后过问嬴政未来的王后,一来是想向嬴政示好,二来是探探口风,看能不能将楚国的公主嫁给他,成为秦国新一任的王后。如此,不但能继续巩固秦楚两国关系,也能保证秦国楚系一脉的地位。
毕竟,加冠那日他们也有人在现场,眼见着又是神龙降世,又是神女加冠的,哪能还看不出来嬴政未来绝不限于此?在朝堂和后宫被他全面把持,不能对他做些什么的情况下,就只能选择拉拢了。
楚国是华阳太后的母国,无论如何她也不能弃之不顾。要是真的有那么一天,她得早做打算,秦楚联姻是她能想到的最合适的办法了。
这些人心里打得什么主意,嬴政一目了然。先不要说他已经有了心仪之人,就算没有,嬴政也不会顺了他们的意。
从小到大,他被别人安排的够多了,以前是他太过弱小,无能为力,只能被迫屈服。可如今他大权在握,这婚事自然得是他自己做主。
若没有他愿意与之携手一生,共享荣光的女子,他宁肯秦国王后的位置永远空悬,也断断不会勉强自己。
所以,在阿骊没有接受他的情况下,面对一**的催婚,嬴政选择视而不见。
他是淡定如常,可阿骊就纠结了。
上一回说开后,虽然嬴政没再提起过这件事,但对她的态度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