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非姑娘并不知道令堂与我父的渊源?”
“啥渊源?前男友?”王怡真是听说,当年自己亲娘好多追求者的,那多试用几个……好像也说得通,是不是分手的时候撕了一本书,约定有朝一日再见,才可将两书合一?
“咳咳……”杨显忠没喝茶,也呛得不轻快,这信口开河、疑车无据的段子,就是市井中的大妈也不敢随口说啊,这还是伯府的小姐呢。“绝无此事。”杨显忠先坚定否认,然后才开始说起了当年两家的先辈,也就是肖婉儿与杨父的渊源。肖杨两个人的渊源就是……你是一个好人古代版。
别说前任了,两个人连朋友都算不上。
故事的开头其实挺美好也很俗套,穷书生进京赶考,路上财物被盗饿晕路边,富家才女路过顺手救了一下,给衣给食打气鼓励。穷书生暗生倾慕之生,富家女则……身后一堆的追求者。
那时候肖婉儿已经名动京中,追求者中长得帅的、富的流油的、身份高贵的、身份高贵富的流油还长得帅的,一堆一堆的,而且因为追求者太多,已经开始有点走交际花路线了,名声又不太好,所以肖婉儿当时救个男人就跟救只小猫一样简单,根本没往心里去。
但是杨显忠的父亲杨尽仁对救命恩人上了心,他觉得救命恩人看不上自己一定是自己要嘛没嘛,于是下定了决心,若能中举就去表白,后来中举了,可是肖婉儿那时候都传出来有可能要做皇妃了,一个新进的举人怎么可能入得她眼,杨尽仁的表白被拒了。
当然,其实两个人心里都有数,表白被拒并不是一边是皇妃之位,一边是举人之妻这种根本没法比的砝码,而是肖婉儿就从来没有将杨尽仁看在过眼中,所以杨尽仁明知道她心里没有自己,还是时不时的表白啊、约饭啊、请看星星啊、递情诗啊,被拒多少次都不气馁。
这么说吧,在肖婉儿要当皇妃的流言传的四面八方都是的情况下,杨尽仁是唯一一个坚持追求的,因为他大胆断定肖婉儿不会去做皇妃。
“当时的皇后纪氏出身闽南大族,皇贵妃李氏出身宋国公府,后宫出现两虎相争之势,纪皇后家势大,可是离得远,李贵妃势弱,可是人脉多,当时李贵妃处处压纪皇后一头,这个时候肖夫人若进宫,必然会得圣上喜爱,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定被卷入争斗,若亲近纪皇后,则成为李贵妃眼中钉,若跟李贵妃,则会被纪皇后优先扑灭,圣上爱才女美人,却不一定希望自己看中的人卷入这种争斗,反而不如肖夫人当时那种超脱的身份,以诗会友反而没这么多麻烦,所以当时流言只是流言,但最主要的是父亲认为肖夫人的性子太张扬,不可能喜欢拘束又沉闷的后宫,所以他觉得,在这种流言四起的时候,努力追求一定会有极大的收获。”
可以说杨尽仁这个人,挺有预判局势的眼光,他分析的对的,有了入宫的流言,肖婉儿的追求者人数直接下降,肖婉儿若不想入宫,反而得近快找一个“他人”嫁了,然而最后肖婉儿真的另选他人,但却是名不见经传的王仕连,如果说王仕连有什么是胜过杨尽仁的,那最大的特色一定是……脸。
从杨显忠的容貌上就能看出其父是多少平凡的一张脸,这么讲吧,杨显忠要是脸上不带笑,前脚扔出门去后脚王怡真都不一定能认出他来,实在是平凡的太没有特色了,某种程度上来说,丑八怪都比他好,至少人家辨识度高。
杨尽仁在收到肖婉儿已订婚的消息时,吐了一口血,因为对方只是订婚,所以杨尽仁派人将吐有血有帕子给肖婉儿送了过去,这已经不知道是几个意思了,深情有、悲怨有、估计吧……威胁也妥妥的有,肖婉儿便给他送回了一部书来。
正是《包公案》第一部《阿弥陀佛讲和》。便是凶手逼j不成杀人,情郎差点失掉功名的故事。当时杨尽仁考为举人再中进士,已经顺利选官,入职大理寺,虽然只是个从八品下的评事,但做为寒门学子来说,仕途已经开始了。
“王大姑娘不是问我如何知道是你么?其实自你说那个传话故事开始,我便晓得了,因为那并不是《包公案》第一则的故事。”
“啊……不是吗?”王怡真头痛,她其实根本不知道包公案第一则是哪则,她只是隐约看过类似的故事,其实四大公案里这种因误会**杀人故事好多的,包括《三言二拍》中也有,内容相似,只是误会的过程各有不同。
但似乎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反而杨显忠由此确认了王怡真手上有肖婉儿的遗物,只有过大量书籍的人才会有这种“我好似在哪见过但我就是想不起来”的纠结,不像杨显忠,因为手头只有半部《包公案》所以只能翻来复去的看,快要倒背如流了。
“这则《阿弥陀佛讲和》说的是书生与小姐有情,小姐从二楼垂布条至楼下接他,却不料误拉了一个和尚上楼,对方**小姐不从身死,外人疑是书生杀人,几乎要了那书生的性命前程,是有包有路过,解了此案,书生感念小姐深情忠贞,发誓此生不再娶,果然一生只纳妾生子。”
“等下。”王怡真大惊:“一个小姐能徒手拉和尚到二楼,这样的天生神力却在二人争执反被杀了……”你特么是在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