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贞观二年之他来自未来> 第一百四十二章 梁祝的威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二章 梁祝的威力(1 / 2)

第一百四十二章 梁祝的威力

一个人的才学能力,当然不是仅凭一两个问题就能试探出来的,但无论是李二还是房玄龄,又或者长孙无忌,他们却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胡迭这些学生的基础才学,所以,李二刚才所问,实际上就是在考验他们的眼界和胸襟。

一个人的基础知识决定了他能力的下限,但眼界和胸襟,却决定着他的上限。

胡迭一身奇学闻名天下,除了被世人视为机关制造的物理化学,他最出名的就是数学能力,虽然这点在外界并不怎么彰显,但对于朝堂高层的人而言,却并不是什么秘密, 其亲自编写的‘小学数学’课本,其内容之深奥,就连当世公认的算数大师都为之惊叹,用这些教材教出来的学生,就算诗词歌赋一窍不通,光凭其数学能力,相信都足以在任何一个衙门里当一管账先生或小吏了。

当然,严格来说,胡迭教出的这些学生,是严重偏科的:按照这个时代的标准,这些学生娃娃连四书五经碰都没碰过,甚至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但李二和房玄龄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岂会不明白这其中的玄妙?

常人之所以要读遍古书,是为了从书中学会那些道理,是为了拓展他们的眼界见识,但一个人的能力,尤其是他当官办事的能力,决不是光看他读过哪些书,会背哪些经典就能看出来的,乱世之中,不知有多少草莽出身的英雄人物,几乎是大字不识一个,照样能搅动天下风云,草原上那些蛮夷也不读书,一样能搅得中原大地千百年来寝食难安,所以说,有很多知识和道理,其实并不一定要读书才能明白的,像他们这些世族,许多的知识,包括那为官的诀窍,做事的分寸,其实都是一辈辈口口相传,并没有什么书籍记载,而是全靠长辈们言传身教的。

李二很欣慰:在看到魏征的密奏时,他还真有些担心胡迭只是把这些学生当成伙计帮工来调教,根本没有教会他们真本领,可现在看来,这些学子们的眼界思维,几乎是堪比那些世族出身的子弟了——别看这问题简单,但一般刚从书本里走出的寒门士子,是绝对没有这般见识的,他们的回答多半都只会是忠君报国,轻徭薄赋的那一套,哪会想到因地制宜的去发展当地经济?

更为难得的是,一般的读书人,往往都眼高手低,喜好高谈阔论,而不源沉下心来去解决那些具体的事务,你询问他们国策大事,他们个个都能讲出一大堆的大道理,神彩飞扬,但将具体的疑难事务交给他们之时,却多半都会抓瞎,而这种习气,越是寒门出身的士子,偏生又越是明显,反倒是那些世族的精英,因为有长辈们的调教,更懂得如何做事做人。

可是胡迭的这些学生,显然就没有这方面的毛病:仅仅只是为了解决一个生意上的问题,他们便能毫无心理障碍的来到这烟花市井之地,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用心思考,将那样的难题给想出办法来解决,能有这般沉稳定力之人,便是朝堂之上也是不多的,而这样的人才,往往也是用得最顺手的。

关键是这些学生的年纪都还相当的小,除了那唐祖儿,其他的看起来都没有超过十五岁,这般年纪,便有这样的见识和才华,若是给他们合适的土壤,他们的成长空间几乎就是无限的,如果朝堂之上能多出这样一批没有世族背景的寒门骨干,那对于李二打压世族势力,巩固皇权的国策,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所以,李二陛下很开心,至于怎么收割这批人才——在他看来,这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问题。

胡迭或许存了几分私心,又或者是真的打心眼里看不上儒家,所以从来就没有教过这些学子们儒家的那一套东西,等于也就是绝了他们的科举之路,但他却忘了,在这个时代,要想当官,可不止是有科举这一条路,事实上,杨广发明的科举,在李二手上虽然也有继承,但在这年头,当官最主要的途径还是举荐——换句话说,就是只要皇帝愿意,便是一个贩夫走卒,也能出将入相。

有了好心情,君臣一行游玩起来就越发的舒畅了。

过了美食街,来到红灯区,以李二他们的身份,自然是不会去那些舞厅青楼之类的场所的,一路走走看看,也没有多作停留,突然发现前方人声鼎沸,派了内侍过去一看,才知道是这坊中的戏院晚场将要开演,眼下无数人被堵在门外,却是一票难求。

戏院?

李二有些疑惑:要说唱戏,倒也确实挺受人欢迎的,这也是教坊司的主营业务,但受追捧成这样,却是有些夸张了吧?莫不是胡迭花重金请来了什么大腕坐镇?才引得市民这般景从?

一旁的房玄龄却是说道:“犬子说过,说安国公曾私下排练了一部戏曲,与我们平常所见之歌舞伎艺多有不同,其唱腔优美,词曲通俗,而且一部戏便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配以各种精致的布景,能让人身临其境一般,很是迷人,他曾看过一次排演,回来后是念念不忘,想来,这戏院里放的便是这种戏曲吧?”

李二也是个爱热闹的,闻言越发激起了兴趣,笑道:“既是这样,那我等也正好看看眼界,看看这戏曲有何玄妙之处了。”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自然不会反对,至于说票难买的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