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灭蝗大计
没有什么回到未来,没有什么诡异的车站和人群,一切都只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却把一个胡迭一直以来都在逃避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了他的面前。
蝗灾,如果史书上记载没有出错的话,从贞观二年,也就是眼下这一年起,直到贞观四年,全国各地都会暴发大规模的蝗灾,而蝗灾的最高峰,也就是在贞观三年,离现在,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事实上,如果古人懂得灾害防治的知识的话,就不难发现,这大规模的蝗灾其实早就已经有所苗头,比如长期的干旱,这就是蝗虫虫卵最适合孵化的环境,历史上大规模的蝗灾,多半都是发生在旱灾之后,像这关中地区,今年就已经闹过一次蝗灾了,只不过规模不算太大,朝庭还能扛得过去。
可是到了明年,当多个州县全面爆发蝗灾,粮食颗粒无收之时,李二就会迎来他帝王生涯中最大的,也是最艰难的一场挑战,他不仅要面对数以百万计的饥民,还要面对那些不服于他的势力的集体反扑,因为在封建王朝的体制下,像这样大规模的天灾,往往都是与帝王天子的失德联系在一起的,天子天子,上天之子,如果天子没有失德,那上天又怎会降罪?
这样的理论,在现代社会当然没人会信,可是在封建时代,却是没人可以反驳的真理,因为封建帝王的无上权威,本就是建立在这套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否定它,就等于是否定帝王至高无上地位的合理性。
李二没办法面对这些指责,因为他确实做了‘失德’的事情,他不仅发动兵变,杀死了自己的兄弟,还逼迫着自己的父亲让位于自己,按照封建礼教的标准,严格来说,他这帝位来得本就不正当,所以,上天不承认他的身份,降罪于大唐,这在逻辑上是没有半点可以反驳的。
史书上,对这场灾难的记述并不是很多,不过有一点,却是被后世所津津乐道,那就是据说在蝗灾爆发之后,李二曾当众生吞了数只蝗虫,并仰天大吼:“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在后世,这当然是被作为李世民爱民如子的象征来歌颂的,但稍有政治头脑的人,只要结合当时唐朝的国情来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李世民当时为何会如此冲动,甚至是不惜以身犯险,要知道在古代,古人们可是将蝗虫视为蝗神的,这玩意儿就没人敢吃,更何况是生吞?这对于一个帝王而言,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做到?
爱民可能是真爱民,但这种行为更大程度上恐怕还是被逼出来的。要知道李二陛下的皇位来得本就不怎么光明正大,尤其是在他刚登基的这几天,前脚突厥入侵,刚签了份渭水之盟,可谓是丧权辱国,后脚就发生这么大规模的蝗灾,这对于一个靠夺位登基的皇帝的声望的打击该有多大?
说难听点,要不是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个无敌的统帅,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同时又有一大批文臣猛将效忠于他,让他可以牢牢的抓稳军权的话,就凭这两件事,以山东各门阀为代表的朝臣们完全就可以联起手来废了他,然后另立新君,或者是像杨广那般,再来个十八路反王联手反唐,那也不是不可能的,毕竟他这时候才刚刚接掌帝位,其声望权势还远没有达到后来开创盛世的高度。
对于这段历史,读过大学的胡迭当然是知道的,虽然有些具体的细节记得不是很清楚,但这么大的历史事件,却肯定不会搞错,只不过一直以来,他都刻意的回避着这件事,不仅从来没有与任何人提起,就连想,都不愿怎么去想起。
想起来做什么?蝗虫本是天灾,根本不是他能够阻止得了的,而且蝗灾在这个时代实在太过敏感,他可不想被人给扣上一个‘妖言惑众’的罪名给砍了头,反正这件事历史上也发生过,结果也没有引起什么大的动荡,他又何必多事,给自己找麻烦?
胡迭不认为这样的想法有什么不对,这件事本来就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可是,昨天在村子里的所见所闻却让他猛然意识到,那史册上轻飘飘的记载,如果放到现实,将是多么的残酷与可怕。
白鹿村,在大唐的治下并不算是最富裕的村子,但也绝不是最穷的,它基本就可以代表大唐农村生活水平的平均线——想想,那些村民佃户,哪怕是在丰年,都只能靠米糠为食,勉强维持生计,三四十岁的人,就累得跟六七十岁一般苍老,若是发生蝗灾,以他们那家徒四壁的情况,又将何以为生?
朝庭或许可以救济一些,但一个封建王朝的朝庭又能拿得出多少粮食来喂养灾民?到时,断绝了生计的这些村民佃户,要么就只能饿死,要么,就只能卖身为奴,以打入贱籍,永世不得翻身的代价,给自己和家人换来一道口粮。
事实上,能够有机会卖身为奴的,那都算是走运的,因为封建老爷们对奴仆的需求量其实相当有限,而且大规模的蓄奴也为朝庭国法所不容,所以绝大多数的灾民,就真的只能等死。
可以肯定的是,很多人会死,这个数字,绝对会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胡迭一直以来都在回避这点,但现在,他却被自己的一场恶梦,逼得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