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被洗劫?关我什么事?李承业打退叛军了吗?
啊?打退了!那太好了!什么?叛军主力逃往了武牢关?嗯,让李承业自己看着办,总之不许叛军再入都畿道!
还问我要钱要粮?好吧,朕看看国库……
嗯,国库空得连老鼠都没了,没钱没粮!长安城自己还要吃饭呢!让李承业注意一点,必须赶紧夺回大运河,让江南道的钱粮能早日到京!
否则你们一分钱也别想拿到,粮草自己想办法去筹集吧,地方上给我全力配合!
嗯,长安城吃饭的问题,那就加大关中与陇右地区赋税,征调蜀中粮米先顶着,大运河必须快速恢复!
这些个奇葩的命令,看得满朝文武目瞪口呆。新皇的骚操作以往见识得不少,没想到如今事关社稷安危,他还能如此淡定,不怕李承业借着这么多可以自决的名号,搞个养寇自重,割据一方吗?
皇帝从没想过那么多,只知道此间乐,不思蜀,做好决定后,便立刻退朝。
……
李承业与平卢军的对峙又持续两月,由于平卢军中有大半是强征而来的百姓民夫。这种情况给了李承业施展反间计,离间计的空间。
这两个月时间,他便悄然安排间谍,不断策反平卢军中的一些底层士兵,终于等到了合适时机。
这才在内奸的里应外合下,一举击破武牢关,大败平卢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于乱军之中被杀,这场发自边镇的叛乱终于结束。
叛军被灭,朝廷威望大涨,原本想跟在平卢节度使身后捡便宜的朔方、河东节度使立刻缩回来伸出去的爪子,纷纷上表恭贺,并送质子入京,表示臣服。
朝中笼罩于顶的阴云一时散去,但李承业一封奏折入京,却是让皇帝与满朝文武大臣都略微清醒。
平卢军大败,燕云辽西两地却再无兵力防守。如今的左神策军只剩不到两万,守御京都都是捉襟见肘,更遑论边地?
李承业不敢说出将入相,但文武政事都有经验,因此奏折中对战后安排的内容,俱是一针见血。
击败平卢节度使才只是刚刚开始。平卢节度使在的时候,东胡诸部、契丹皆不敢轻动。平卢军一灭,这两地防务就得由朝廷负责。
但国库空虚,根本不可能重建防务。李承业忧心不已,思来想去,只有重建范阳、平卢两地藩镇,由新任节度使自行募兵,才有可能度过难关。
但这样一来,李承业几十年平定藩镇的功业,基本就是白做了。
如今天下,再不是那个由他与先帝二人并肩作战,内外相合,便可力挽狂澜中兴于世的时代。
便如当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朝廷与藩镇对峙过程中,河南道再次发生流民叛乱。
河南道经过之前平叛,王献之主力被歼灭。如果朝廷的善后工作处理好了,等待旱灾过去,河南道便可逐步恢复秩序和元气。
不过由于先皇驾崩,登基的新皇又是昏庸无道之辈,以宦官主政。根本无人再去管理残破的河南道,流民遍野的情况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终于在李承业与平卢军对峙时,便有一曾经跟随王献之作乱的枭雄,再次于山野之间啸聚。
一个月时间滚雪球一般便扩充到了十万人,这个新的首领,吸取了王献之的教训,决定先不和朝廷与地方藩镇起冲突,而是带着流民南下,前往更为富庶的江淮,实施流窜策略。
等到李承业击败平卢军,准备回京复命时,这支反贼军队,经过对江淮的破坏劫掠,已经发展到了二十万众,并且数万核心部队也已经兵甲精良,颇具战力,正式成为一支可动摇李唐天下的势力。
李承业领军回京后,才从淮南道刺史的告急信中知晓这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名号。
黄巢——自号冲天将军!
江淮被破坏,导致大运河再次被截断。这对残破的洛阳和人口密集的长安影响极大。
皇帝恢复李承业原来的县侯爵位,催促他立即出击,剿灭匪患。
李承业原本想立即出击,但刚打完仗拼过命的左神策军不干了。
他们回到长安,连一分钱犒赏都没有收到,打仗受了伤,还得自己掏钱就医。再加军饷被砍,自然不愿再去和几十万的叛民拼命。
朝廷大力催促,军队却拒不配合,李承业无奈,只得返回府中闭门谢客。
他这也是在倒逼朝廷给军队发足军饷,身为左神策军的老上司,他也不愿意自己的属下拼了性命还落个没下场。
皮球落到皇帝手上,他如果愿意将正在扩建的宫殿停工,并发卖那些名贵的建筑材料,完全可以筹集到足够的军饷,但皇帝本人不愿意。
文武大臣的催促下,皇帝怒气大发,一时冲动,竟然下令将李承业捉拿进天牢,斥责其办事不力,迁延不发。想要以极刑威胁,并更换统军将领。
但此举当天就惹出大祸,左神策军听闻李承业被抓。士卒们经过大战,心中戾气未消,又未得奖赏,不满之心更重。再加上皇帝的昏招,军中将士误以为主将受刑,他们这些大大小小的士兵都会跟着受到严惩。
再加上每个人心中戾气极重,兵头们一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