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杏花在整理新居。宋福生陪着曾祖母钱氏去跑了新宅、新坟的地契。那是跟着钱族长,去衙门里办事。
这里面的银钱,那肯定不能让钱族长吃亏。
也是这时候,钱氏跟钱族长打听族里的情况。
钱族长也说了,钱氏这边说落户村里,也愿意拿银子出来。必竟要买坟地,这关乎一个村子族里的风水。这不是一般的小事儿。
在钱族长提一提钱氏这一家子人有点儿小背景,又乐意给族中捐出一亩地的银钱,那是托族长买上记在族里的祭田里。
钱氏一族的族长就同意了,这钱氏这一个出嫁女那是带着曾孙回来投奔娘家。
这不,钱族长今个儿这般乐意帮衬,就是看在那一亩地的银钱上。因为,这祭田谁管?这自然是族长家在管着。瞧着一亩地,在贵人眼中瞅都不看一眼。
可在农家眼中,一亩地那也是一块家业了。
钱氏托着献一亩地的名头,那是摆平了钱氏一族。
可同样的,宋家一家子人要吃要喝的,要在村中立稳脚跟。那么,也得有一份家业。这家业不能厚了,厚了容易坏事。
可若是薄了,这家中日子会难过。
钱氏在钱族长买地时,还是开口了。
钱氏说道:“咱家回来时,伯府的大奶奶赏了些银钱。如今买坟地、买宅地。还想托族长再给添几亩种的好地。”
“我们孤儿寡母的,也就靠着这回村立的家业过活。不敢求多少,能有口饭吃,能活下去就是福气。”钱氏的态度摆的低。
那是钱氏已经从侄孙钱河东、钱河忠那两个媳妇子那边,在昨个儿就打探过了。村中是有好地的。
这便是地的亩数不多。
那是因为啊,有一家子要考科举。如今在寻着考举的银子,这不,没法子要卖地了。
说起来,也是钱氏族中的人。
这钱氏族中的地,那肯定不能卖外人。这不,钱氏才来托话。这托给钱族长听。她这价钱肯定不能让对方吃亏的。
“唉,这事情叫大姑母也知道了。那是我这一房老五叔家的。说起来,还是与福生他舅舅们一辈儿的。考了这些年,也是中了童生。眼看着,还想来年再考一考,想求中一个秀才。”钱族长摇头。
钱族长口中的钱童生,那跟宋福生的舅舅钱河东是一辈儿。也是钱家村里除了钱秀才以外,唯一的一个童生。
至于旁的人家。
那真是供不出来,也或者说,也不是一般二般的人家舍得供读书人。
“我寻问过了,村中能吃下两亩地。老五叔家要卖六亩地。剩下来的四亩地,大姑母真想买,那大姑母家就是买下也成。”钱族长倒是也同意了。
“正好,老五叔家今个儿也有人来赶集。一会子,去衙门一起也把红契子办下来。”钱族长倒是爽利人。或者说,对于老五叔家要供一个考秀才,还是打算今年把儿子送到府城求学,又多添一笔开销,那也是不知道说啥好。
说赞同?
也可惜祖业。
说不赞同?又怕真担搁族兄弟的科举。这不是也盼着,那万一考中了呢?若是钱家村出两个秀才老爷,钱族长走出去也是脸上光彩。
于是,这一趟县城来了。
宋家就得了三份红契。一份是坟地的,一份是宅地的,还有一份是四亩水浇地的。对于宋家子家人而言,这算得在钱家村真正的立下脚跟了。
倒是宋福生得了红契后。他却是没急着跟钱族长一行人,一起回村里。
他与曾祖母钱氏说道:“曾祖母,我要县城里还想买一起读书用的纸墨。再是挑一些咱家要建房,要用得上的东西。之前寻问过族长舅姥爷,曾祖母也累这般久。不若曾祖母先在这馄饨摊子上坐一坐。您先用一碗馄饨。我买齐东西,去去就回来。”
对于曾孙的美意,钱氏没拒绝。
钱氏人老了,这般来来回回的忙碌,她老人家是真有些吃不消了。这会子,钱氏却是拉着曾孙说道:“你也用一碗馄饨再去买东西吧。”
听得曾祖母钱氏的话,宋福生没拒绝。这一对曾祖孙二人一起,各种食用了在碗馄饨。然后,付掉吃馄饨的钱,钱氏留在摊子这儿坐一坐,等曾孙回来。宋福生则去买齐各类需要的物品。
宋福生不光是买了东西。
宋福生还专门去了一家书店。搁那儿,宋福生见到了在抄书的甄尚德。对,就是那位未来的甄进士,甄尚书。
想一想这一位的名字,在宋福生看来,是真真的丧德丧良心。
宋福生此来,跟书店的掌柜买了纸墨。然后,借着机会在甄尚德的周围逛了一圈。然后,他借着机会,凑近些。
“先生好字。”从甄尚德的后面,宋福生走过。顺手时,还是在甄尚德的后面扒掉了甄尚德的一根头发。
一根头发,若论着疼痛感?
那真不明显。
特别是宋福生一句话,那是扰了甄尚德的思绪。不过,将来能考中进士,不管这一位的品性如何?这定性一定够好。读书人若坐不住,想读出名堂来,那可难的。
甄尚德继续抄写,一行字写完后。
甄尚德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