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四八章 名家出炉记程老板的这位朋友,同样不能脱俗,只不过他能量小了点,只混了一个京城协会的理事,离着带长的官职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才对这些老板们感兴趣呢。对这些老板感觉兴趣,一是可以在这些老板的身上捞一笔。现在的一些老板,不管有文化没有文化,喜欢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摆上一排的书柜,不管能看懂还是看不懂,先把书柜装满了在说。可能还是觉得氛围不够吧,所以,就在办公室里挂上几幅字画。而且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不一般,他不会在意书画是不是有水平,只要是出自“名家”之手就行。正是因为这种这种现象,所以,这些书画的所谓“名家”,把目光盯在了这些老板的身上。二是这些书画家小心眼来得一点也不慢,他们知道,之所以能成为老板,和当官的关系肯定差不了,所以,和这些老板交往,也有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意思在里面。现在的有钱人这个阶层,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撑死胆大的而发家的,这部分人大多数没有什么文化。而在这部分人中,书画家的头衔很被看重——因为他们不太懂得什么是艺术,更看重的是这幅东西是出自谁的手,是有名还是没有什么名儿,对方当多大的官。正是因为被这么部分人很看重,所以,社会上衍生了一个特殊的行业——那些还不太入流的画家、书法家,会时不时的收到盖有很多圆形红章的红头文件,正式授予某某画院名誉院长、副主之席、院长,等等,后面附上一则汇款地址,请交八千元。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场合收到书画家奉上的名片,正、反面书满头衔,多且大到吓人,有的跨洋过海,有的在国内东西南北书画界担任大职务的,比如什么山姆大叔××大学教授、国际书画家协会主之席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吴昊在滨海当领导的时候,听秘书说,滨海有上百个书画院、上千个院长、副院长和院士。这些书画“名家”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甚至算计到了书画拍卖会上了。在书画拍卖的时候,“名家”们会请一帮哥们儿到现场举牌,你一万、我两万地往上抬,一直到过百万天价时一锤定音,再请媒体一宣扬。这样一来,可就了不得了,没用上一会儿的功夫,就成了当然的“名家”——百万一幅,不是名家是什么呀?其实,内部的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场戏而已,买者并未买,卖者也没卖,只付点手续费了事,结果产生了惊人的社会影响和市场效应。说得在明白一点,“名家”们之所以有名了,很大一部分的功劳,是媒体推手——这是最快的成名的途径,报刊电视上常露脸,就算是央级别的,只要钱到位,这些都不是问题。还有一些人,专门充当掮客的身份,介绍与一些大人物见面,所以,人们经常看到你与大人物并肩留影握手言欢(当然了,这里面也有放长线的红利),如果演技在高一点,摆出一副大家学者姿态,同时,名字前再冠上“实力派”“华夏最具收藏潜力的十佳画家”“×××名家工作室”等等极具广告效应的限定词,这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当然成了名家了。当然了,书画界只是社会的一角。在如今时代,人人为生存和发展,为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受而绞尽脑汁使尽聪明才智,激烈的竞争,所以,每一个行业或大或小,都存在这种情况。说起来,想出名的这些书画家,有点真本事的,还是很让人同情的,这是因为现在的书画市场和人际交往只认名头。在仕途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有位到京城跑官的官,那位掌管着着他命运的家伙,对他说,你们那里有位名家的画,挂在某大首长的家。跑官的这家伙一听,马上心领神会的立刻找到这位“名家”,以重金购买一幅献上;还有一位不懂艺术的老板,想揽工程项目,送钱是犯行贿罪,送有价值的书画不犯法,还有文化品位,不懂艺术的官只要名人字画……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从这个笑话里,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来,那就是只要入了这一行,不管你的水平如何,出名了才是硬道理。在华夏的书画界,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物以稀为贵,画以名家为贵。”这就是现实。正是这种现实,才会出现只认名不认艺术的现象。所以,如程老板这位朋友这样的书法家,没有官商后台,但是,为了挤进“名家”的领地,不得不脑袋削个尖儿似的,想尽一切办法,攀附有权有势的人们,有的时候,还不得不砸锅卖铁买个媒体版面、镜头,眼睛一闭,壮着胆呐喊出我是“实力派书法家”,我是“最具收藏潜力的书法家”,我是“华夏国家级名家”,我是××画院院长、院士,山姆大叔的大学教授等等层出不穷的虚假头衔,就像塞尚在他那个时代一张画卖不出,被迫发出“法国三百年才出一位伟大的画家那就是我塞尚”。说起来,这些都是无奈之举,既可悲又可怜……程老板陪着吴昊,刚把一壶大红袍泡好,那位有名的书法家老板,带着一阵风儿,推门进来。一看到程老板,对方有些谦卑的双手一抱拳:“失敬失敬,不知道程老板过来,否则,老朽绝对不敢怠慢的,一定会提前赶过来……”“王大师,我们之间,不用这么客气的,不过,今天我给您介绍一位真正的老板,中东的大亨,原来我们华夏最年轻的省长吴昊吴先生。吴先生,这位就是京城最著名的书法大师王彬王大师。他的字画,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