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舒随关羽军一路北行,自华容道直趋刘备屯驻的油江口。她如今的处境,虽有离了虎穴又入狼窝之嫌,但毕竟有关羽在侧,又有精兵随行,因此一路上都很平安,只临到驻地的前一日虚惊了一场。
当时天色已晚,谢舒已随军歇下了,附近的岗哨却忽然骚动起来,原来是抓获了几名流寇。赤壁大战后,荆州动乱,流兵败寇随处可见,关羽命人将人带来一看,竟是吾遗和朝歌。
朝歌见了谢舒,唤了声“夫人”,便抱着她哭了。谢舒搂着她,亦是感慨万分,问吾遗:“你怎么回来了?”
吾遗道:“我护送曹丕出了关,赶上了曹操的大军,便辞行回来了,也算是没有辜负这些年来他对我的提携之恩。路上经过赤壁,顺便救了朝歌姑娘。”
他一向是冷冷的,一番话说得轻描淡写,但谢舒知道,华容与赤壁并不顺路,他定是特意折回去救的朝歌,这中间不知历经了多少场生死血战。
朝歌冲他投去了感激的一瞥,谢舒道:“多谢你了,我本以为我们主仆此生再难相见了。只可惜了你的大好仕途,你若跟着曹丕,定然前程无量。”
吾遗摇摇头,淡然道:“不可惜,功名利禄非我所求,我也是江东人,离乡久了,总想回家看看。”
谢舒正色道:“若有来日,我与朝歌定不负你。”
翌日,大军抵达油江口,刘备提前得了消息,亲自率兵在江边迎候。
回营后,夜已深了,刘备将谢舒一行人安顿在了中军帐后的一处偏帐里,道:“军中行辕简陋,还请吴侯夫人多担待。吾与吴侯有同盟之谊,定会尽快知会吴侯,早日送夫人归吴。”
谢舒道:“既是如此,一切就仰赖州牧了。”当晚便与儿子和朝歌在帐中安下了。
这一夜谢舒睡得并不安稳,次日很早就醒了。军营地近油江,滚滚的江水湍流不息,流水声响彻营帐。孙虑也睡得很轻,谢舒一动,他便醒了过来,揉着眼睛不安地问她:“娘,咱们是不是又要动身了?”
连日来颠沛动荡的军旅生活,使得他每日晨起时都习惯有此一问。谢舒心疼地替他掖紧了被角,柔声道:“今天咱们不走了,大圣可以多睡一会儿。”
孙虑还不太清醒,眯着眼打量了一下陌生的营帐,困惑地问:“娘,咱们这是在哪里?”
谢舒道:“这是油江口——刘备的营地。”顿了顿,又道:“就是阿斗哥哥的阿父的营地。”
孙虑点点头,又问:“以后咱们就住这儿么?”
谢舒耐心地道:“暂时是这样的。”
孙虑这才稍稍安下心来,闭上了眼。谢舒轻轻地拍着他,哄他入睡。
谁知过了一会儿,孙虑却又睁开了眼,问道:“娘,父亲呢?我以后是不是再也见不到他了?”他所说的父亲,指的是曹丕,在他看来,父亲和阿父是不同的人,他向来只唤曹丕“父亲”,从不叫他“阿父”。
谢舒道:“只怕是的,怎么,你想他了么?”
孙虑摇摇头,在被窝里偎紧了谢舒,重新闭上了眼。
谢舒却被他的话勾起了回忆,诀别那日曹丕伫立在烽火中的身影,她每每忆及便揪心不已——也不知他如今是否安好?
她沉浸在感伤里不能自拔,直到朝歌也起身了,在帐中轻手轻脚地收拾着昨夜匆忙搁置的行装,才渐渐地缓过神来。
天大亮时,孙虑睡醒了,谢舒帮他穿好衣裳,坐在榻边给他梳总角。这时门帘一掀,从帐外走进来一位眼生的女子。
她约莫十七八岁的年纪,穿了身未染色的粗布裙,及地的长发间束着两道铜环——虽衣妆朴素,但长相清丽,风姿出众,看得谢舒眼前一亮。她一进门便笑着道:“原来吴侯夫人已起身了,昨夜睡得好么?”
谢舒见她气度和婉,对着自己就像对着相识多年的熟人一样,毫不生疏,便也觉得亲切可爱,冲她笑了笑,道:“还好。请问姑娘是?”
那少女施了一礼,身姿纤楚,盈盈动人:“妾身姓赵,小字蚕姬,平时在军中随行,为将士们补补衣裳,带带孩子。刘州牧自忖为男子,与夫人内外有别,平时又忙于军务,难免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便吩咐妾身来陪伴夫人,随时听候夫人的差遣。”
谢舒道:“刘州牧想得如此周到,实在令人感激。赵姑娘想必是军中贵眷?”
赵蚕道:“哪里是什么贵眷,不过是父母都不在了,随族兄在军中混口饭吃罢了。夫人不必客气,唤妾身蚕姬便是。”
说着话,却从帐外探进几个小脑袋来,都是小孩。其中一个最大的女孩不过十来岁,插嘴道:“蚕姬,我们能进来么?”
赵蚕嗔怪道:“进来吧,瞧把你们急的。”又冲谢舒歉然地一笑:“孩子们听说军中来了位小公子,非要跟来一看究竟,还望夫人不要见怪才是。”
为首的女孩是关羽的长女关银屏,她大大方方地进了屋,将榻上的孙虑上下打量了一番——孙虑还没梳上总角,披着微黄的卷发,玉白无瑕的颊边点缀着一对儿若隐若现的小酒窝,一双澄澈的大眼睛像小鹿似的,好看极了。
关银屏自小在军营里长大,从来见的都是五大三粗的男子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