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8章 出发(1 / 2)

大夏每年临近腊月时都会由均输司出面采购大量的物资, 虽然平时也未间断过,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年底。

其原因就是要过年。

每到此时,均输司除了要往宫内输送大量的物资外, 作为皇帝的赵珩也得在此时给他看重的一些大臣们下发赏赐。

赏赐的东西通常包括且不限于名贵药材、黄金珠宝、珍贵皮毛、或者其他平时不太容易得到的珍稀物品。

比如唐朝时,因为樱桃易腐坏,不利于长途运, 所以皇帝还会特地赐下樱桃给百官, 为此大诗人王维还写过一首诗来记录这件事。

至于近代的清朝, 最出名的应该就是赏赐黄马褂了。

前朝、后宫这么多人都等着过个好年,因此均输司每年在入冬前必要派人前往各地采买物品,小到一根线大到家具器皿, 方方面面, 十分齐全。

而这笔钱恰好就是由户部调拨的。

何文静仔细核对过采买清单和与之对应的价格,结合目前国内的物价来看是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采买的地点却很值得商榷。

尤其是其中的粮食和谷物。

按照之前的惯例,均输司每年购买的粟米皆是来自江南,而麦子则出自西北,至于其他谷物也均是挑选优产地购进, 然后再由漕船运抵京城。

江南就不必说了,鱼米之乡物产丰饶, 这些折损对当地的库存影响并不算大, 而且江南百姓本身收入水平也好一些, 所以就算粮价上浮了些,他们也还可以负担得起。

但是对于西北等少雨地区的百姓就不一样了。

本来西北地区就因为土地贫瘠且常年少雨,因此只能作为麦子的出产区而少有种植水稻。

所以每年朝廷来西北征调了麦子之后,由此产生的粮食缺口,这些地方一般很难补上。

毕竟从江南远运粟米价格太高, 而由于本地生态环境的限制,地里又不可能短期内栽种其他庄稼。

何文静作为户部侍郎,平日日常工作之一就是管控监督各地的物价,权量市籴,因此对于这件事有着深刻的认识。

就拿他已经告老还乡的前任云侍郎来说,根据存档记录,每年到了此时,户部都会有大量的仓储调动。

在均输司采购完成后的这一段时间内,户部最忙的就是“三库”和仓场衙门的人,每年如此。

何文静看完这些账册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完全没必要。

大夏的粮食产量并不高,就算是他从吕宋带回了红薯和玉米也一样,但是整个大夏的人口却接近两万万人,也就是接近2亿。

要养活这样多的人,仅靠现有的粮食产量本就艰难,而作为掌握了整个国家权力的皇宫、朝臣和富商们又占了大多数的资源。

那么底下人口数量庞大的百姓,能分到的粮食自然而然就会减少。

因此,与其将国内本就不多的粮食东挪西搬,还不如直接取用外部资源——进口。

北海港码头。

五艘海船停正靠岸边,码头上的力夫正在忙忙碌碌的搬运着各色货物,期间还夹杂着许多商人“轻一点!轻一点!”的慌张提醒声。

何文静负手站在岸边,静静望着波光粼粼的海平线。

当时他再次上奏,提的又是均输司采购俸米粮食的建议,朝中众大臣虽经了上次开办钱庄的事,都知道他大胆,但他在还不到一月的时间内又口出狂言,还是让不少人忍不住皱了眉。

所以这次何文静出京前是在朝上立了承诺的,那就是均输司的其他采购清单户部认为没有问题,可以正常调拨钱款。

但是对于粮食的空缺,何文静必须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且所花费用不能高出原本均输司的预算。

更有甚者,例如兵部尚书邢洪钊,称何文静既然不愿在国内采购粮食,那么本应花在大夏的银子外流了,要他把这些外流出去的银钱补上,如此才能勉强算得上无功无过。

何文静最开始不知道邢洪钊为什么会如此针对他,不过后来也渐渐想通了。

他们两人最开始是在前朝时结下的梁子,当时对方想拿自己顶缸失败,最后反惹了文宣帝不喜,因此在前朝后期一直不受文宣帝待见。

后来屯田制逐渐推广到全国,他手中权力又被地方的屯长分走不少,因此对何文静更是怀恨在心。

再加之与何文静有亲的聂成忠又成了他的竞争对手,所以邢洪钊便想着趁何文静羽翼未丰时把他打压下去,否则最多再过三年,他这兵部尚书的位置必定要让贤。

对于他明面上的刁难何文静并未放在心上,他在意的还是一直躲在暗处没有动静的曹致远

“退之,你在想什么?”郑启平看他站在岸边发呆,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

“哦?没什么。”何文静一惊,回神见是郑启平,这才缓下神色。

郑启平看了看满船的货物还有正盯着装船的随行商人,忍不住担忧道:“这次的事你有什么打算?我总觉得太过冒险了些,若是回程时你没能将事办成,少不得要受责难。”

何文静豁然一笑,叹道:“郑兄不必与我见外,我知我若是不能完成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