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要一直悬空,不仅要写得好,还得写得快。怪不得那些考科举的举子们,考完出来都跟废了一样,这还真是一个既考脑力又考体力的活。
何文静在石头上将今日学写的字又复写了好几遍,确保自己能在在默读的时候准确的想到写法,今天的练习就算是结束了,只要在晚上睡觉前在默读背诵一遍就可以了。
接下来,他就准备去偷听了。
柳溪村只有一个私塾,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老秀才开的。
他也听方氏说过,潘秀当时中了秀才后,本以为前途无限,肯定能中举人、中进士,可是却没想到他再也没考中过,一辈子都是个秀才。
而且因为要供他赶考,家中的老娘绣花绣得眼睛都瞎了。后来他又娶了老婆,又是老婆卖豆腐供他读书,结果他老婆的豆腐倒是做出了名声了,可是潘秀才始终还是潘秀才。
潘秀才只生了个女儿,等女儿嫁出去了,老伴也死了,潘秀才也不想再考了。于是就在柳溪村开了个私塾,教村的中孩童读书,不过也只是开蒙而已,再多的他也教不了。
因为年老种不了地,他基本上算是指着女儿偶尔的孝敬和学生的束脩生活,因此能去他那里读书的人也少,柳溪村五六十户人家,他收的学生也只不到十人。
也有想着让儿子读书考功名的,不过少,更多是想让孩子读书识字,以后去县城里当学徒或者找个体面些的活计,不至于像他们一样一辈子在地里刨食。
何文静似模似样的走到潘秀才院子外的梧桐树下,再靠着树坐下来,听里面传出的读书声。
一阵童声朗读之后,潘秀才开始讲释义了。
今天潘秀才讲的这段何文静已经学过了,正好听他细说典故。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这是列举的一系列大儒学者们勤勉好学的故事。【2】
比如孔子就向一位鲁国的神童项橐请教学问,还有一位叫赵普的大官,都当了中书令了仍然手不释卷努力读书。还有西汉时路温舒,更是把文字抄在蒲草上。
何文静听到这里也惊讶了,真有人把字写在蒲草上吗?就是不知道是多大的草叶了,而且墨迹在叶子粘得住吗?
小小开个了脑洞,何文静又听潘秀才继续说。
还有个叫公孙弘的人,为了读书,他还将春秋刻在了竹子削成的竹片上。然后做总结:路温舒和公孙弘都很穷,买不起书,可是他们还是不忘勤奋学习。
所以你们也要努力读书。
何文静觉得潘秀才要表达的意思应该就是这个了。
这一段讲完,潘秀才就让几个学生开始朗读背诵了,然后再让他们默写,接着是抽背昨天的,基本就是这样了。
何文静看天色将晚,这里也快散学了,就起身准备回家,却不料被叫住了。
“你先别走。”
何文静转身,是潘秀才。
“潘夫子好,不知您叫我何事?”难道是偷听被发现了?
他这几天都是在他们散学出门前就离开的啊,期间他也没见潘秀才出来过,怎么就被发现了呢。
“你这几天在我院子外的这课梧桐树下坐着,是在干什么”潘秀才捋着胡子慢悠悠的问。
何文静看着潘秀才的神色,又听他说这几天都见到他在这里,猜他应该也知道了,就直接说:“我听见夫子在里面讲书,觉得很有意思,就坐在这里听。”
“你听得懂?”潘秀才好奇了。
“恩,算是听得懂吧。我几天前也让我娘买了一本《三字经》,以前听过别人读过这书,现在正自己照着在学字,就是不知道里面的意思,现在听了潘夫子说的,我大概就懂了。”何文静据实回答。
这下潘秀才更感兴趣了。
“那你会背吗?又会写多少?”
“会背,现在已经会写一半了。”
何文静答完就开始背诵起来,又在地上慢慢写了几个字。
“好!好!孺子可教也。”潘秀才很欣赏这个看起来才七八岁的孩子,等他又抽了几段典故,见他也能答上来后就更满意了。
“我看你读书还算有天赋,听你说每日练字也算刻苦,怎么家中没有让你来读书?”潘秀才自己问完也知道,估计是家穷。
他捋了捋胡须,有些为难。他靠着学生们的束脩生活,肯定不能开这个先例让这孩子免费来读,可是他读了一辈子书,也知道这个孩子如果能坚持读下去,肯定会比他走得更远。
潘秀才沉吟了一会开口道:“我这里的束脩是每年铜钱五百文,外加一斗米,既然你家中困难,也可以不必一次交齐,只要分次在一年中缴纳齐全就可,你觉得怎么样?”
何文静眼睛一亮,知道这也算是一种优惠了,大概就跟现代的分期付款还不收利息差不多了。
只是这样一来,他下午就没时间在家里帮着干活了,还是得跟方氏商量一下,不过他觉得自己有把握能说服方氏。
果然,何文静把潘夫子跟他说的话给他娘说了后,方氏就没有直接拒绝,而在何文静说潘夫子那里有许多书,到时候他去上学就可